“奋战一百天,取得明显变化,整治一年,取得根本好转。”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区城中村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上,龙湖区吹响了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工作的号角。转眼间三个月时间过去,龙湖区的城中村整治效果如何,是时候亮亮阶段考“成绩单”了。
10月9日上午,龙湖区委书记蔡向鸿、区长黄晓欢带队,先后到珠池街道广兴村和新津街道陈厝合,查看外立面修复、“三线”整治、消防安全、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情况,实地检验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成效。部分区领导,区直有关部门、各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城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相关活动。
数读成绩单
3个月来,城中村综合整治取得了哪些进展,数据最为直观!
以陈厝合片区为例,阶段来,新津街道确立“三路三街一片”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开展整治,以“绣花功夫”开展“微改造”,努力实现人居环境“大转变”。
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出动7000多人次,清运垃圾杂物3500吨;
拆除违规雨棚240余处、违建约3500平方米,清理大小各类广告6600余处;
清除僵尸车辆300余辆、占道路障400余处、地锁600余个,新增各类停车泊位3600余个;
推进消防整治,排查各类场所5130家,查封153家,切割逃生窗口并亮牌8305个。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龙湖基层干部用汗水办成的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实事。
铁腕强整治 在全区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上,蔡向鸿指出,城中村综合整治问题是龙湖发展进位绕不开的一道坎,更是一项群众期待的“民心工程”,全区上下要再接再厉,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要在“保安全”上下功夫 “挤”就是城中村一大特点,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极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酿成严重后果,安全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要持续开展消防安全整治,紧盯重点领域,配齐消防设施,彻底整治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等安全隐患,持续推进“清窗破网”行动,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场所的隐患排查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严防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要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的底线,认清城中村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疫情防控压力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完善网格体系,严防疫情传播。 要在“强治理”上下功夫 城中村的治理中,安全是底线,平安稳定是前提。要提升社会治安硬件设施配套水平,在重点部位配足警力,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路面交叉监控,消除死角。要扎实做好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持续推广应用粤居码APP,按照“街不漏栋、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采集相关信息,加强重点人群管理。要开展薄弱部位集中清查行动,全面清查管制刀具、危险物品,整治“黄赌毒”“两抢一盗”等治安突出问题。要强化巡逻防控网络建设,加大治安巡逻的力度和密度,建立巡逻值班、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治安隐患。 要在“治环境”上下功夫 城中村一直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老大难”点位,要把整治环境卫生作为综合整治的突破口。要加强环境整治,落实沿街铺面“门前三包”责任制,该管的管、该罚的罚,卫生保洁既要做好主次干道等“看得到”的地方,也要做好背街小巷等“看不到”的地方。要推进管网升级改造,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开展三线整治,找到目前最经济实惠、见效最快、最适合实际的办法。要推进交通秩序整治,加快打通城中村交通微循环,全面整治交通违法乱象。 共建齐参与 “城中村”是大部分刚出来打拼的年轻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起点,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就是为了让这些为生活拼搏的人能够触摸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城中村要包容,更要有烟火气和生活的气息。”蔡向鸿在会上如是说道。 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浓厚氛围,让大家摒弃“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的旁观者心态,真正实现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共建共享。一是充分发挥居民公约作用,明确每幢出租屋管理责任人,签订责任书,明确每位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广泛的约束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二是进一步推行村务公开,落实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公开透明、过程民主,重大决策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三是引导全民参与,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各种渠道,深入宣传发动,发挥正面典型示范和负面震慑警告的作用,让“打造美好和谐的环境”成为每位群众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