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1月6日,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宣读了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汕头1区4镇51村入选(相关链接:快来点赞!汕头1区4镇51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名单)。
竞跑百千万,迈“汕”高质量。
当前,在全省“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汕头广袤城乡涌动勃勃生机,如百舸争流,奋力书写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的时代新答卷。即日起,汕头市委网信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汕头分社联合推出“数字看万村 e起向汕”全媒体系列报道(相关链接:竞跑百千万 迈汕高质量 | e起向汕,看汕头乡村振兴进行时),带你一同走读“村子里的新气象”。敬请关注!
数读东溪
现存24间古书斋和36座古宅邸
2023年,区街两级先后投入近6000万元,全力推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2023年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有中国台湾的游客,泰国马来西亚的侨胞慕名而来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地名“富东”,后来改名为东溪村。从清朝中期开始,在红头船的带动下,东溪人依靠航运贸易或外出经商相继发家,东溪村也摇身一变成为有名的富庶之乡“金东溪”,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宝藏……
宝藏指的是丰富的民间文化。如今的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东溪村党支部书记王松建介绍:“当时商业经济兴盛,乡贤发家之后,没有沉迷于奢靡的物质生活,而是延续‘家有千金,必构书斋’的传统,广建书斋群,反哺投入在乡里文化教育上。”不大的东溪村里现有24间古书斋和36座古宅邸,是有名的“书斋村”。
代代传承的“金”色精神
去年,民间文学“金东溪传说”入选龙湖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年61岁的项目传承人王金礼说起背后的文史故事时,两眼放光、滔滔不绝:“‘金东溪传说’集中反映了东溪村先民‘过番’创业、心系桑梓、文风蔚起、福荫后代的传统。我从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乡邻吟先人诗词、讲述乡土人情。”在他看来:“‘金东溪传说’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现在将它继续传承下去,我责无旁贷。”
近年来,东溪村全面整理著作、典故,并联合龙湖区文化馆出版简体字版《小辋川诗集》《金东溪传说绘本》,联合龙湖区文联出版了《锦绣外砂·美景美文》,并制作了系列宣传片,力求留住乡土文化记忆。此外,东溪村也不断夯实自身“硬”实力。据介绍,外砂街道围绕龙湖区打造“一横一纵”乡村振兴示范带工作安排,精心打造“文化外砂·红侨根脉”乡村振兴示范带路线,突出展示“文、红、侨”三大核心内容。东溪村作为其中展示潮汕文化的重要节点,去年以来,已投入6000万元资金,全面完成村内道路提升、党员驿站建设、文化广场升级、“十里榕堤”景观改造等34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王松建说:“近期我们正陆续种植数千株不同品类的树苗,增加绿化面积,让村庄更美。”
经过持续不断的修缮打造,现在我们能看到东溪村别具一格,又焕然一新。可贵的是,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东溪村一直秉持着“修旧如旧”的保育思路,“我们不用那么多新的装饰。你看,”王松建指着“十里榕堤”旁边的一排古宅墙面,“这些墙面本身经过多年日晒风吹留下来的斑驳和纹路,还有这些屋檐瓦片,只要不坏,就这样保持着也挺好看的不是吗?”
这种将金钱花在构筑本土文史的“刀刃”上的做法,也在村民之间传承下来。在街、村两级的倡导下,部分村民自发对明新书斋、书斋驿站、乐琴书斋、有竹书斋等一批古书斋进行修缮,并在其中加入如围炉煮茶、品鉴咖啡等现代都市休闲的元素,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们在村里漫步时,在一座古宅前面被一阵古琴声所吸引,走进去,原来是“80后”青年王壮苗正与朋友烹茶。王壮苗较寡言,但做事却很得劲。他年纪轻轻创业成功之后,自掏腰包购进成批的夜光设备,义务装点村里的大宗祠、长寿庵,以及他家祖祠衍德堂,还联合叔父王春生,拿起斧头凿子为闲置多年的祖遗大宅“中宪第”和“明新书斋”精心打扮,让人们置身宅子里时,仿佛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清末民初,追寻久远的历史记忆。
“小时候,长辈经常教导我们‘人不能忘根’。东溪村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是过去童年的记忆,如今,保护好这个古村落,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参与。”王壮苗说:“这两年,我发现村里经过建设休整,变得焕然一新,村内外的交通也更加便利。接下来,我打算将更多潮汕文化、技艺的元素引进书斋,更好地把传统文化保留和发扬下去。”
重获新生的文艺富矿
东溪村的建筑大多有“开拓创新、放眼世界”的气势。我们在村里一路走,不难发现东溪村是一步一景一故事。文化广场戏台中间上方铭刻着的“雄鹰驭地球”图腾,是外砂历史上的“过番第一人”王邦英所设计。这个图腾中雄鹰代表大展宏图、鹏程万里,圆形的地球代表着辽阔的世界,寓意着过番的华侨勇往直前奔赴世界各地开拓梦想。中宪第里可以追寻到那位名闻南洋的王万顺的创业轨迹。明新书斋里仿佛可以聆听到明舍娘、和尚嫂等女先生敢于冲破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开风气之先,在夜校教授女学生“三百千千”的清亮书声。在别有洞天、户户串联的“七家内”,又能感受到传统的潮汕情怀。“一大家子出了‘七个半秀才’。他们各自成家后仍与父母住在一起,各户串联起来,这里最能体现出一个‘孝’字。”王金礼说……
几十座古宅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而今又在当代影视文艺创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近几年,乐琴书斋供民间文艺团体在这里举办摄影展、古琴音乐会等;中宪第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影视拍摄基地,许多本土影视作品如《红头船》《番批镖师》《老鹅洪妙》等相继在这里取景拍摄。每一年,东溪村也会吸引不同的摄影爱好者前来,用光与影留下了不少“东溪印象”。
现在摆在东溪村面前的问题很具体。来了的人都说这个地方好,可是这个“好”该怎么落地,如何助力乡村发展呢?
“由于地理位置较边缘,以往外砂街道在龙湖区整个发展版图中不算显眼。而这两年随着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东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重点,也让外砂街道、东溪村有了得到瞩目和发掘的机会。”外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吕悦佳认为:“东溪村历史底蕴深厚,也很有特色,是我们要重点擦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按照龙湖区“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外砂街道党工委提出“一业三区一长廊”工作思路,即:做大做强毛织主导产业;建设蓬中村城镇工商贸集聚区,东溪村文化旅游体验区,五香溪村农业生态产业区;打造外砂河滨水绿色生态长廊。明确以东溪村为中心(包括东溪、金洲、富砂)建设文化旅游体验区,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去年以来,在专项建设的带动下,东溪村乡村面貌得到整体优化,节假日客流有所提升。2023年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有中国台湾的游客,泰国、马来西亚的侨胞慕名而来,为东溪村的文化底蕴、乡村风貌以及侨乡情怀所倾倒。目前已有个别村民通过自主经营茶舍、出租旧宅等形式获取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增长路径处于探索阶段。
近来,外砂街道、东溪村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开发路径,计划引入大型文旅运营商对外砂景点进行整体开发运营。就目前来说,前来考察的数家投资商仍持观望态度,文旅产业开发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知道,只有加入专业化的运营才能真正带来集体收入的提升。只是现在时机好像还未成熟。”王松建表示,村里还在朝这个方向做进一步努力。
东溪村从未因畏难止步,而是踏实力求一点点完善、一步步进益。老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宝藏村落“金东溪”,还在持续寻找一个机遇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