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区关于集中开展安全大检查的工作部署及有关文件精神,新津街道迅速行动,重拳出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力争全方位无死角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确保辖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一、加强领导,制订方案,为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成立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文秀同志任组长,安监站站长郑洪涛同志任副组长,街道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的领导、各社区居委会主任为成员。二是各居委成立大检查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三是认真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指导思想,及时制订并下发《新津街道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到具体单位、具体人。
二、开展检查,各个击破,确保安全生产大检查取得成效和突破
(一)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一是严密抓好组织领导。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成立新津街道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政一把手亲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专门成立9个消防安全整治小组,由街道其他党政班子领导亲任组长;各居委均成立火灾隐患整治小组,组长由各居委的书记担任。二是加强督导督查。今年街道被市列为第五批火灾隐患重点地区专项整治挂牌督办单位,街道党工委林广样书记,办事处杨育群主任以及各班子领导多次亲自带队,到各居委进行督查指导,特别是此次整治的重点区域陈厝合片区。三是加强技术支持。街道技术组多次联合消防大队到各居委开展指导、督促,街道各整治小组每天都固定派组员到所负责区域居委参与整治和检查。四是启动问责程序。制订《新津街道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考核考评工作的意见》、《关于要求限期完成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告知阶段工作的通知》,落实街道纪工委对不尽责的居委、整治组进行问责,并发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催报、催缴通知。截至7月8日,街道已排查告知各类场所6531家(其中,小档口2890家,小作坊593家,其他场所369家,出租屋2679家),在陈厝合各居委建立整治示范点8家。查封存在“三合一”隐患企业7家。
(二)开展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和燃气专项整治。街道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各宾馆、餐厅、市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及燃气安全进行专项整治。目前共出动检查人员85多人次,共检查公众聚集场所28家,发出整改15份,责令存在“三合一”的汤溪鱼头火锅店住人立即搬迁并增加灭火器材等消防设施。
(三)开展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街道重点加大对辖区内加油站、气站、化工经营部和仓库、印刷加工业等危化行业的安全检查力度。在检查中,共出动80多人次,检查单位40多个。
(四)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检查。街道制订专门的工作方案,召集居委安全生产专干召开专门安全会议,要求各居委全面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摸查和隐患排查工作。专项检查中共摸查检查村民民宅建筑施工工地24个,厂房施工工地5个,排查安全隐患25处。从检查情况来看,存在隐患主要是施工人员没戴安全头盔、外墙没有围护、安全制度不健全、操作特种设备人员部分属临时操作没持证上岗等问题,安监站已逐一责令其落实整改。
(五)开展职业卫生防治摸查统计工作。街道督促和要求各企业根据本行业职业卫生防治的有关要求,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网站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并在备案管理系统进行企业注册登记。同时,在辖区开展职业卫生防治专项检查。到目前为止,共检查企业46家,目前已有25家企业向安监局申报职业卫生防治。5月24日和6月28日,联合市、区安监局到新星彩印、新成电子、永博泰纸制品加工厂、合众汽车4S店等多家单位进行检查,现场责令企业按要求到有关网站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并为员工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治体检工作。
(六)开展防溺水检查工作。街道重点对辖区的游泳场所,辖区所属新津河段进行宣传和检查。在检查中,共出动检查人员60多人次,检查单位游泳场所10多个。在辖区金港居委所属新津河段加贴防溺水警示标识和游泳安全的宣传警示牌,并要求各游泳场所做好宣传并在泳场开放时要确保有专人(救生员)在场看护,确保安全。
三、加强宣传,狠抓教育,形成全民重视安全生产的热潮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抓安全宣传教育是前提。街道把学习、宣传、贯彻相关安全知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全民防灾、抗灾和救灾的能力。
一是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把火患整治宣传活动与中心工作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宣传车、横幅标语、发放宣传手册、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突出正反两方面典型,扩大火患整治工作的宣传范围。结合六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共悬挂横幅标语60条,出动宣传36车次和70多人次,举办整治工作人员培训会2场次,培训整治工作人员400多人次。
二是开展应急演练活动。街道联合市、区有关部门组织辖区内仙乐制药有限公司举办了一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演练通过模拟突发事故的发生,从公司员工的疏散到各职能部门联合处置事故的过程演练,从而增强了群众和经营生产单位对事故的防范意识,提高了逃生、扑救和救援能力,营造了浓烈的安全生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