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龙湖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011-08-09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
  为认真贯彻落实《龙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区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龙湖区工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龙湖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思路,针对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发展层次偏低、产业生态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服务体系缺位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引领自主创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扶植产业集群,实施名牌战略,使工业经济在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根基更加扎实、增长更有后劲、成长更具规模、发展更上层次,走出了一条具有龙湖特色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成效和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园区经济、规模经济、品牌经济、民营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六大特色经济齐头并进,经济总量逐年壮大。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86.61亿元,比2005年增长82.3%,年均增长12.8%;工业总产值42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4%,年均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8%,连年保持二位数的增长,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多年居全市首位。
 
  二是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提升了产业水平。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逐步形成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印刷包装、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我区先后被确定为光机电和输配电国家级产业基地,获准设立省级输配电设备产业和外砂潮式工艺毛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新增4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街道)。“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民营经济年均增长14.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4.5%。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发展势头更趋强劲。
 
  三是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具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至2010年底全区拥有按国家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5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89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培育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具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企业,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驰名商标”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7个和“广东省名牌产品”18个。工业经济发展档次不断提升,具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区内有超声电子、南洋电缆、凯撒、潮宏基、众业达等5家上市公司,南洋电缆等2家企业获评省百强民营企业,15家企业获得市50强企业称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9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0家。矢崎、凯撒、汉高、众业达、龙鹏、苏宁、创美药业等一批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龙湖。
 
  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目前我区初步列入战略性产业的企业有4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涉及6个产业,分别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输配电、半导体照明(LED)、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其中,上市公司3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工程中心9个。
 
  二、存在的困难与发展瓶颈
 
  龙湖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从调整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并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保持应有的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1、土地、厂房、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紧缺,区域间竞争加大,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十分艰巨。
 
  2、传统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技术升级缓慢,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较少。各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特别是产品开发设计人才缺乏,造成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4、支柱产业链宽度长度不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相对较短,如服装业即使扩大至邻近地区,但纺织业、布料、洗染和辅料配件等配套产业发展规模跟不上,难以形成较为健全的产业链,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龙湖和首善之区的目标,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加快产业空间集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发展和注重不同优势产业的错位发展,提高工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为战略方针,运用科学的发展规划,引导工业经济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规模企业”走向“规模品牌并进企业”,从“无序集聚”走向“创新集群”,从“龙湖制造”走向“龙湖创造”,实现产品高端化、企业高端化、产业组织高端化、价值链高端化“四大战略转型”,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新型工业产业发展格局,把龙湖建设成为最具产业集聚力、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兴工业强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引进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并重。
 
  2、坚持跨越式发展原则。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提速增效,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3、坚持立足优势原则。巩固我区基础较好的优势产业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坚持发展产业集群原则。优化工业组织布局,引导关联度紧密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
 
  5、坚持抓大扶小原则。做强做大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扶持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争取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38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6%左右;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民营经济规模达到225亿元;培育、争创国家名牌产品,形成一批规模效益明显、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前列的品牌产品。通过不懈努力,使我区的产业影响力、园区承载力、企业牵引力、项目支撑力明显提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
 
  (四)主要思路和任务
 
  1、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立足我区的基础和优势,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市场培育的紧密结合,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引导扶持广东益德环保、超声电子、众业达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新溪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整合全区产业园区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载体,建成几个新兴产业发展基地。适当调整工业产业布局,积极培植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资源耗用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新的、更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绿色新兴产业体系,成为未来工业经济的新热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电子信息等具有一定基础优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先导产业。“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基本建立产业链完整、集聚程度高、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区。重点支持广东益德环保科技公司低碳环保生物降解材料与制品产业化项目、广东润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微藻DHA食品添加剂生产项目、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众业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风能项目及汕头正超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核电设备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设备和高效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达40%以上。
 
  2、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方向,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全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低碳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十二五”期间,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建立重点技改技创项目信息库,纳入管理的企业规模达到50家。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理顺工业园区定位和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大力支持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提升产业公共服务水平。要强化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打造区域集群名牌。要进一步优化潮式毛衫、包装印刷、电力电器、日用化工、电子技术等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完善技术创新专业镇(街道)建设,发展延伸产业链,控制高耗能产业产能。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纺织服装、化工塑料、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加工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较强、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3、大力扶持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我区特色产业自创立经济特区以来逐步形成,目前已具有规模、质量、品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向“规模与质量”并举的方向发展,使特色产业的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赶超进位发展。利用目前拥有的国家光机电产业基地和输配电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省级输配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优势,突破两大产业重点产品、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研发和制造体系,提升自主品牌价值,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升级。扶持一批年产值上亿元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输配电、光机电两个特色产业集群和电子电器、医药制造、包装印刷等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增强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培育力度,引导行业龙头、重点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动工业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造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产业体系。
 
  4、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大投资的重大项目,在投资改造的方向上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的动态变化,结合我区实际切实加强引导,灵活贯彻,指导、帮助企业向国家、省争取技改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对投资、改造项目做大做强。采取重大项目领导挂钩服务项目制度的办法,加强协调和服务,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对建成的项目,引导企业加强 投产工作的管理,千方百计抢占市场,发挥投资效益。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效益,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重点扶持发展矢崎汽车部件、凯撒服装、汉高粘合剂、琪雅连锁、众业达电器、潮宏基珠宝、南洋电缆等一批企业总部,通过企业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加快全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效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5、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推进信息化在工业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的融合,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制造资源计划(MRP II)、业务流程重组(BRP)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应用,提升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紧密跟踪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进程,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持续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调整信息化发展目标。把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修订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明确重点,保障资金,把工业信息化提高到广泛应用智能工具的水平上来,提高我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6、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抓住粤台经贸合作的契机,加强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优势互补,通过举办经贸合作洽谈会和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为银企合作、校企合作、企企合作、产业转移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大公司来我区投资,以招商引资作为产业结构大调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
 
  (五)政策措施保障
 
  1、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注重中小企业的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条件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运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选择优势企业和潜在成长性企业,加大引导、推进和重组力度,发展股份公司数量,增强股份公司实力,通过上市,做大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能与国内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大型企业,为促进龙湖工业经济发展发挥显著作用。
 
  2、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继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应,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技术改造,引导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扶持、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决策及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扶持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以产学研联合为抓手,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开发中心,成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鼓励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建立投入、运行、激励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机制,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优化布局,大力推进产业集聚。结合我市新东区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把龙湖区特色产业壮大与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积极规划、引导特色产业企业向龙湖区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特色工业园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引导产业集聚、产业升级。
 
  4、加强工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强化园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注重培育和发展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职业培训、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市场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建设,特别是争取条件,推进配套产业集群的专业市场建设和大型会展设施建设,吸引粤东乃至国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聚集。加快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步伐。
 
  5、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工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基础上,要重视提高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和扶持节能和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进行重点支持。
 
  6、加强引智,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知识、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注重加强企业自身研发队伍建设。利用好外部智力资源,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方面寻求突破。
 
  7、转变职能,大力营造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和公众监督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服务行为,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要切实转变观念,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要有“以特别之为谋特别之位”的观念,坚持用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保持特区的品格和风貌,突破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着力研究和解决市场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