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龙湖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011-12-19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汕头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较好地完成了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基本实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教育经费管理落实到位,教育收费行为日益规范,2007年我区被授予“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称号,目前正向省申报“广东省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示范区”。此外,师资配置基本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教师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两相当”。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将校舍建设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项目,积极实施“校安工程”,大力推进学校硬件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的项目主要有谢易初中学、新溪一中、下蓬中学新教学楼,金涛小学教学辅助楼,翠英中学高中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林百欣中学学生宿舍楼,新津中学高中教学楼、办公综合楼,丹霞小学教学辅助楼,蓬鸥中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和上三合小学易地重建。完成全区6所学校C、D级危房改造,并对一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目前,林百欣中学教学综合楼(林百欣纪念馆)已动工建设,外砂华侨中学改建、林百欣附小易地重建、下蓬中学学生宿舍楼、林百欣科技中专实训大楼、新溪中学第四期教学楼及图书馆续建工程以及汕洋小学等项目正在抓紧筹建。教育装备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全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达到教育部《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的标准,全区中小学实现了公文及相关信息网上传输,全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达到8所。
 
  ——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效。2006至2010年,共录用了386名具有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小学新教师,进一步充实了师资,改善了教师学科结构。通过“代转公”考试让223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并妥善解决了未“转公”代课教师解除劳动关系的问题。为中小学教师增加了349个高级职数、780个中级职数,使一大批教师获得与其职称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专业培训、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并涌现出一批省、市、区名教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2008年,区教育局被评为“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方面,通过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及时足额拨付免费补助资金,增拨公用经费,加大“防流控辍”力度,积极开展劝学、助学活动,使全区“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或高于省定指标,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逐步缩小;高中阶段教育方面,通过校舍扩容建设不断增加学位,通过与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联合办学以及校企合作等途径不断拓展中职学校办学渠道,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了全市最高水平,并提前四年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学前教育方面,坚持公办民办并举,通过加强公办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和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民办教育方面,在积极扶持的同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初步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五年保留率、初中毛入学率均保持在100%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均保持在90%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均保持在96%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6年的78.42%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99.01%,学前3年入园率均保持在100%以上。
 
  ——教育资源逐步优化。以创建规范化学校、等级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抓手,积极推动学校提档升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达标学校比例达到69.7%。等级学校建设取得新成效,有7所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进入市一级以上学校行列;林百欣中学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工作稳步推进,现已通过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和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验收;林百欣科技中专办学顺利通过国家重点中专复评,还被评为首批“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事业成绩斐然,令人鼓舞。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区教育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办学水平、教育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亟待充实完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农村学校分散,办学效益还不够高,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辖区内新住宅区大规模建设,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大量东移,新住宅区学校配套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区位性学位供需矛盾突出;素质教育还未达到预期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教育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学校办学活力还不足、办学特色还未能真正显现;师资队伍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学科结构性缺员问题,且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偏少;社会力量办学行为还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
 
  (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幸福龙湖、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这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教育保障水平日益提高。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6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左右,把龙湖打造成为汕头经济效益最优、城区环境最美、空间布局最合理、社会大局最和谐、体制机制最完善的新城区。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日益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对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龙湖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经济发展在全市处于排头兵位置,老百姓对社会各项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的期望值非常高。因此,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内涵发展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优质、和谐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必须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是目前全省各地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县域之间教育发展竞争态势日益激烈。2010年9月,《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我省建设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和“南方教育高地”,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此,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目前我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我区必须积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教育整体实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优先发展、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方针,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建设“幸福龙湖、首善之区”的总体目标,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办学方向,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发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创建“教育强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发展格局,构建起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相对均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学位全面优质化,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同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普职比更趋合理。公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幼教师资队伍日益优化,办园水平明显提升,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类教育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发展协调、效益较高,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市上游水平。
 
  (三)具体目标
 
  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小学、初中的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95%以上,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5%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外来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学校布局调整取得更具实质性的成果,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9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到2013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毛
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优化。在确保新溪一中顺利进入市一级学校行列,其他7所普通高中学校全部顺利通过等级学校复评的同时,力争下蓬中学进入省一级学校行列,翠英中学等学校为创建省一级学校打好基础。林百欣科技中专建成4个以上的省级骨干专业,并在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评的同时,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100%以上,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办园形式多样、结构布局合理、办学条件规范、管理体制完善、师资素质优化、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园所建设达标,每个街道(镇)至少拥有1所比较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13年,幼儿专任教师具备相应资格的达到70%,学历达标率达到97%,此后每年逐步提高。
特殊教育:残疾青少年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特教班的康复和教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所需设施设备配套到位,专业教师配足配强。在进一步完善残疾青少年随班就读办法的基础上,争取建成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以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措施
 
  (一)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1、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调剂学位,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按学区就近入学。多形式、多途径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吸纳更多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加大对接受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力度,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结合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力争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国家、省规定的标准。推进新住宅区校舍的配套建设,确保有足够的学位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需要,防止出现新的区域性入学难问题。在硬件改造的基础上,力争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并积极开展小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重基础、抓能力、提质量。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加强质量跟踪工作。小学阶段要培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出更多在全市有影响的名校;初中阶段要继续积极打造品牌学校,特别是在突出特色、优化质量上下足功夫,办出若干所在本市较有影响力的优质名校,带动全区初中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倾斜农村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建立和完善城乡校长、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深入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交流活动和城区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工作。深入开展“送课下乡”、“教研员蹲点教研”、“协作区学校共研”等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和质量双优发展。
 
  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努力增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活力,扩大和优化普通高中资源。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支持普通高中学校立足自身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努力探索“低进高出”的途径和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争创办学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整体创优的局面,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大力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效益。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巩固和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重要工作,大力拓展中职学校办学空间。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争创更多名牌专业。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培养专业型、实用性、技能型的职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积极盘活中职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同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抓好区职教中心建设,创新办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拓展招生渠道,深化工学结合,大胆探索校企合作办学路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坚持校内外结合,发挥企业人员、场地、设备等优势,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高中阶段学校提档升级步伐。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上来,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示范性中职学校、等级学校和推进我区列入省提高500所高中学校办学水平的学校建设为抓手,加快扩大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动高中阶段学校上品位、上档次。在逐步完善学校硬件的同时,下大力气抓软件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大力支持汕头林百欣中学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进一步发挥该校在全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确保新溪一中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评估,积极推动下蓬中学申报省一级学校,推动翠英中学为申报省一级学校打下坚实基础。
 
  3、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园水平。建设2所以上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并逐步将示范性幼儿园收归教育部门管理,加大扶持力度,真正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分批启动街道(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各街道(镇)分别建设一所以上的办园比较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作为中心幼儿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按照国家规定抓好城镇新建住宅区的幼儿园配套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区、街道(镇)、村(居)学前教育网络。
 
  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适度向学前教育倾斜,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探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补贴制度,对龙湖区户籍、达到学前三年入园年龄且符合计生政策的儿童发放幼儿学费补贴。
 
  强化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公办幼儿园师资,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加强幼儿教师管理,推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分期分批对全区各类幼儿园的园长、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探索依托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幼儿园保健医生的有效途径。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和动态监管,建立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严格规范办园行为。建立完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落实幼儿园安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安保人员配备和安全设施设备配套。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依托,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协同运作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为儿童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指导,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
 
  多措并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坚持科学保教,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完善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积极指导各类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建立和推广幼儿园“片区联动”模式,促成更多幼儿园“结对子”开展合作交流活动。
 
  4、加快推进特殊教育体系的建设。
 
  增加特殊教育投入,配齐特教班设施设备,配足特教班师资、教学辅助及生活管理人员,完善特殊教育工作人员津贴制度。落实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指导,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建成一所标准化的、能够基本满足区域内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需求的特殊教育学校,推动我区特殊教育发展上新台阶。
 
  (二)推进硬件建设,夯实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和校舍项目建设。
 
  抓紧对旧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做好“校安工程”的收尾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加快林百欣中学教学综合楼等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抓紧推进下蓬中学学生宿舍楼、外砂华侨中学改建、新溪中学第四期教学楼及图书馆续建、林百欣附小易地重建、汕洋小学等一批项目的筹建工作,尽快动工建设,确保在规划期内建成交付使用。根据我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关注辖区内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粤东现代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三旧”改造进展情况,前瞻性地研究制定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园舍的配套建设规划,并适时启动有关校舍、园舍的配套建设项目。争取市尽快动工建设38街区中小学校,争取落实其他新住宅区学校的配套建设,切实解决好区域性入学难问题。
 
  2、加快推进中小学装备建设。
 
  在坚持以区财政投入为主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装备建设资金,完善和优化各种教学实验室、电教平台、课桌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设备的配套。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校园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区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80%以上,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的教学器材配备率达到80%以上,计算机配备达到高中生5人1台、初中生10人1台、小学生15人1台标准;全区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有条件的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图书按《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的要求配足,生均藏书(纸质)小学不少于20册、初中不少于25册。
 
  3、加快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开展学校布局调整专题调研,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争取各方面支持、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撤并一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麻雀学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三)抓好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
 
  1、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按适度从宽的要求核定教职员编制,配齐配强学科教师,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结构。探索建立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素质优化。致力建立重实干、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中小学校绩效考核制度、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巩固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和落实“两相当”工作的成效,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实教师兼课金制度,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以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的开展为契机,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校人事管理运行机制。遵循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研究探索建立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激励作用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
 
  2、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切实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探索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制度,激发教师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等工作,扎实推进中小学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加大师资培训经费投入,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努力使小学教师逐步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基本具备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有所提高。继续通过外出招聘、公开招考等形式,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学科结构。引导和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加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数量,并发挥好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中职教育基础能力。
 
  3、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工作力度,激发干部队伍奋发进取、争先进位的工作热情。着力培养专业型教育管理人才,逐步推进校(园)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加大干部培养培训力度,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举办的任职、提高和高研班的学习培训,着力造就一批名校长。关注农村学校干部力量偏弱的问题,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力度,优化农村学校管理队伍。
 
  (四)面向全体学生,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认真落实《汕头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督促学校完善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着力构建“高效课堂”,纠正学科教学不平衡倾向。加强对学校教学流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组织好质量检测、抽查,及时掌握教情、学情,并注重运用质量检测结果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小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针对本区学生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落实分层教学措施。
 
  2、进一步加大教学视导力度。
 
  坚持教研工作重心下移,靠前指导,切实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积极组织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做好评课和意见反馈工作,引导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调研和指导,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切实消除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守旧观念,提高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加强对薄弱学科的教学指导,提高中学理科、农村小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水平。
 
  3、多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
 
  抓好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科研工作,全面构建具有龙湖特色的区域教研体系。深化学科教研工作,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校本培训等方式,促进全区学校教学水平全面提高。继续加强教材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现行管理体制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监控办法和评价效果的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加强“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检查、指导、结题验收等工作,跟踪课题研究进展,指导做好结题工作,努力打造一批科研典型学校。积极组织校际教学交流和协作活动,组织公开课和教学研讨活动,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教学技能竞赛。加强各个小学协作区教学交流,督促和指导各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4、抓好高考中考备考工作。
 
  坚持科学备考、和谐备考,进一步整合区域备考资源,加强校际交流和协作,形成区域备考合力。加强对各校备考工作的督查,指导学校改进备考工作,确保备考工作处于高效、畅通的运行状态。针对我区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强化分类指导,落实分层教学措施,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在提高加工能力上下苦功夫,在因材施教、发展体育、美术、音乐等高考备考特色上做足文章。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备考氛围。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争取高考上线率和含金量逐年提高。
 
  (五)坚持育人为本,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深入贯彻《关于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通知》(粤教思函[2010]50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有关管理机制,开展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抓好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参加岗位培训,做好名班主任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实践育人优势,开展健康有益活动。加强法纪、文明礼仪、心理健康、责任意识等各项教育,落实“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开展创建“德育工作示范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示范性家长学校”等活动。加强德育研究工作,推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组织中小学德育教学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网络,加强家校教育衔接,挖掘社区德育资源,密切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各种共建活动开展。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校园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推进特色办学,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引导中小学校、幼儿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举办校园文化周、艺术节等活动。重视学生社团建设,让更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开展中小学读书主题系列活动,营造知书达礼、好学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3、重视和加强体育、卫生工作。
 
  加强对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督导检查,规范体育和卫生课程管理,加强新生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工作,抓好学生入学军训工作。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等活动,落实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业余体育训练和后备运动员的培养工作。加强对学生、幼儿的健康教育,做好学生体检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做好各种流行病和学生近视眼的防控工作。举办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小学生棋类运动会、中学生篮球赛等传统赛事,努力争取上级和各方支持,结合实际拓展区级体育比赛活动的项目内容,同时做好组队参加市运会、市青少年锦标赛和上级举办的各项体育赛事的相关工作。
 
  4、积极开展艺术、科技等教育活动。
 
  结合新课程教学内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艺术、科技、环保、知识产权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有关竞赛活动。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发展艺术、科技、环保、知识产权、国防教育等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争取有更多学校进入各级评定或命名的艺术、科技、知识产权等各类教育的示范学校、优秀学校行列。
 
  (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1、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发展。
 
  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有效衔接,不断完善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个人以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采取各种办学形式,推动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和转业人员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技能培训。推进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统筹协调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开放灵活,以适应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鼓励民办机构提供成人教育产品,并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加大学校及各种教育机构网点建设,形成覆盖全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方便学习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布局,方便社会成员选择学习。
 
  3.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结合“书香龙湖”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引导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崇文好学新风尚。推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社区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活动,在全区城乡形成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终身学习网络。积极整合国民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四、保障机制和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增强教育优先发展意识,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重要职责,落实政府办学责任,依法明晰及教育、财政、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职责权限和分工,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发展教育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在政策上进一步倾斜,在经费上进一步提供保障,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定期研究和部署教育工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各自职能,为教育多开绿灯、多做工作,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发展。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提升教育经费保障能力。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两个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和“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要求增拨教育经费,依法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税收政策,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完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落实教师兼课金。加大教育装备投入,确保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教育信息化设备数量逐年提高。建立权责一致,事权、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加强预算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完善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规范教育经费管理。
 
  (三)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
 
  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指导并重。强化督政职能,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和问责制度,不断改进教育督导工作方法。全面落实《龙湖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做好已达标学校的巩固提高工作,做好规范化学校创建和评估的“扫尾工作”。督促各校认真对照《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评估细则(试行)》和《广东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标准》的各项指标,完善学校硬软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力争更多高中学校通过省的教学水平评估。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上等级,指导学校、幼儿园做好等级学校申报和复评的相关工作。关注学校的常态管理工作,加强随机督导和调研。完善中小学绩效考核奖惩办法,抓好贯彻落实,促进全区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高。
 
  (四)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工作。
 
  切实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坚持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完善和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正确有效行使学校自主办学权。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生多元评价制度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积极构建规避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认真执行招生政策法规,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制订招生计划,合理安排调剂学位,落实“阳光招生”要求,有效化解区域性读书难问题。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制止有偿家教等行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完善财务制度,做好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防止学校在财务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问题,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珍惜“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荣誉,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果。在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同时,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行为的管理,深入开展清理整顿无证办学机构工作,积极引导民办教育机构健康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着力构筑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各校(园)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常规工作。协调和落实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推动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加强校园安全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结合新形势下校园安全工作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并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加强信访工作,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稳定。进一步推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争取有更多学校进入省、市“安全文明学校”行列。
  (六)大力营造支持教育发展环境。
 
 
  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联合开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活动,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学校权益、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教育、妇联、民政、团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要通力合作,加强引导,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建立健全助学长效机制,落实育才助学政策,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助学资金,有效地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及时总结推广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成果,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