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3-04-22
龙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龙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制约瓶颈,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效益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落实《中共汕头市龙湖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的建议》和《龙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我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龙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主攻方向,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通过不断加强规划引导、努力扩大投资、强化服务,制定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目标、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努力扩大发展规模,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了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效。

  1、服务业规模和贡献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年年均增长9.6%,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9.4%;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7301元,增长15.83%,龙湖区经济发展从以工业经济拉动为主逐步转为二、三产业协同带动,服务业成为龙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18.02亿元,增长6.5%,占全部税收48.2%,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近40%,每年吸收大量一、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作用明显增强,社会贡献率不断上升。

  2、服务业集聚和辐射作用显著增强。以南国商城为中心,长平路、金砂东路为主线的区域性商贸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已经成为汕头最繁华市区。区内房产开发、汽车专卖、餐饮娱乐、物业管理、IT产品销售、大型商场、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等行业规模位居全市首位。技术密集型、资产密集型、高附加值型企业大大增加,从散点状逐步向中央商务区核心圈内集聚,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增强。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商贸服务业集聚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

  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现代物流、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201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约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7%,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培育出国内最大的专业电气分销商众业达电气、粤东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创美药业等知名物流配送企业。专业市场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区内共有水果中心市场、粮食中心市场、国泰装饰材料城、旧机动车市场、长江通信城、电脑市场、国瑞建材家居等专业市场12家,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经营范围广,辐射力强。会展经济初显成效,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场地举办了各种展销会和经贸洽谈会100多次,形成区域性会展品牌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4、优势服务业不断壮大。商贸服务业全面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94.46亿元,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07亿元,增长28%,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形成了汽车销售、大型超市和餐饮服务三大特色:拥有汽车销售店40余家,2010年销售额达到47.33亿元,增长40.4%,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卜蜂莲花、百盛等4个大型超市实现零售额12.09亿元,增长12.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89亿元,增长7.8%。

  5、服务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服务业投资达到23.69亿元,增长54.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比重进一步上升;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2010年服务业建设项目114项,其中竣工项目28项,投资额达6.29亿元;房地产业繁荣活跃,全年实现房地产投资18.31亿元,增长41.1%,占服务业投资额77.29%,成为服务业投资的重要支撑。

  6、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同时,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逐步趋向协调发展。2010年,文教、卫生、科学事业等三项投入资金占到财政总支出的42.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22.4%,全年专利授权量1025件,比增44.37%。

  二、发展优势和约束因素

  (一)发展优势

  龙湖区作为汕头市的中心城区,是汕头的金融商贸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优势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汕头中心城区东移以及汕头东部新城等规划带来机遇

  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一直以来是内外资企业投资创业的首选地。近年来汕头市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东部新城等一批新城建设,精心打造“一核两轴四组团”的海湾型大汕头城市新格局,为未来发展绘就了蓝图。汕头东部新城主体在龙湖,龙湖将再次成为海内外投资者青睐的热土;珠池港区和黄厝围片区整体改造和功能置换,建设以总部经济为主的珠港新城以及新东区规划的实施,大量市级功能性设施将在东区布局落地;粤东物流新城、六大城市商业综合体、一批高档住宅楼盘、星级酒店和高层商住楼宇等大批项目正陆续进驻区内,这难得的机会给龙湖现代服务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环境,奠定了龙湖区现代服务业中心位置。

  2、区位优势和打造中央商务区带来服务业的高度汇聚

  龙湖区作为汕头的核心城区,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等条件较为优越,第三产业资源丰富,生产性服务资源和现代服务业要素集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规划中的新东区涵盖两镇和沿海东部新城,新东区将充分发挥用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建成汕头市北岸新城、新城市综合功能片区、城市中心区所在地,并赋予城市中央商务区、城市住区、教育园区、特色工业、效益农业、交通门户的城市功能。城市中央商务区将建设集金融商贸、文化会展、商务办公、高档住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区,龙湖将会形成粤东结算中心、金融中心以及商贸中心等等现代服务业高度聚集区域。

  3、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为现代服务业营造了更具活力的环境

  随着汕头市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作为产业升级的配套平台,同时也吸引金融、信息、法律、会计、企业策划、资产评估、管理咨询、教育、技术、人才培训等高端服务业在龙湖区设立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另一方面,“十二五”规划期间,龙湖区致力于打造总部经济、园区经济、楼宇经济等目标,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的充足空间,更有配套的政策和产业空间布局为建设现代服务业营造良好环境。

  (二)制约因素

  龙湖区现代服务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和其他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中心城区相比差距较大,与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表现在:

  (1)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龙湖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四成左右,显然偏低。同时,也表明未来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相当大。在市场体制环境、经济增长方式、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全球制造产业分工的背景下,我区服务业尚未进入以知识型、效益型为核心,以产业化、规模化、城市化为依托的内生时代。

  (2)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和结构有待调整。目前的情况,龙湖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在以金砂路为主轴的城市中心城区内,空间布局仍未遍及整个龙湖区,欠缺合理的安排和策划。服务行业结构方面,批发零售业比重超过30%,而其他行业占服务业比重都在10%左右,结构仍需调整和升级,促使我们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行业作为今后城区规划的重点方向。

  (3)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结构存在问题。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一直以来,由于对服务业人才的培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的不足,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人才缺口比较大。从从业人员结构上看,近年来,虽然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但仍然是从事传统服务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的人员居多,高素质的人才依旧缺乏。目前,在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和会展业等方面的人才资源缺口已带来对行业发展的一定制约。

  (4)社区服务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建区以来,龙湖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但由于建区时间不长,缺乏必要的历史积淀,社会事业欠帐较多,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文娱、体育设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公益设施缺乏,公共服务未能满足群众需要,学校布局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初中学位缺乏,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较大差距。

  除此之外,土地、资金、商务设施配套等的约束也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发挥。

  三、发展的机遇

  (1)汕头城市定位带来的机遇

  汕头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必然的选择。第一,对全省而言,汕头是粤东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粤东,服务全省的功能;第二,对全国而言,汕头是中国最早的开放港口,闽、赣、粤三省东南翼中心城市,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撑;第三,对世界而言,汕头是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地区交往中国的重要窗口;是海内外潮汕人、潮汕文化的中心;是国际风景文化旅游城市。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业,涉及数十个服务业门类。这三个层面的城市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目前,汕头老城区区际之间抢占商务楼建设高地、争夺现代服务业发展先机的新一轮竞争已经拉开帷幕,在区域位置相近,资源要素相仿、产业结构相似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2)汕头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

  汕头铁路、高速路、公路的建设将大大延伸大都市商圈,沿海高铁将催生商机最旺的“黄金线”。黄山路、金砂东路、泰山路、金凤路桥等道路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段正加紧建设,汕头至揭西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龙川至龙湖南段电气化及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二线(含厦深铁路联络线)、广澳疏港铁路、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阜鹰汕铁路广东段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也在加紧推进中,随着铁路网的延伸与汕头广澳深水港的接合,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辐射腹地大大拓展。其带来的巨大客流、快速的周转效率,将为我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带来客源保障,大大扩展城市的消费辐射力,依托于发达的城市消费品市场和中心城市的优势,都市配送型物流将大行其道。龙湖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战略机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城市商务高地。

  (3)城市“三旧”改造带来的机遇

  我区土地资源紧缺,而且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城市“三旧”改造成为我区进一步深化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要积极盘活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将这些资源综合利用,以“三旧”改造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腾空间。龙湖可以抓住“三旧”改造带来的良机,落实激励政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中介经济,推进核心商圈的建设,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产业能级提升带来的机遇

  汕头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市化的成熟期,这一发展阶段决定了服务业正处在加速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努力完成从“二三一”产业格局向“三二一”产业格局的转变,由此,传统服务业也将面临着创新升级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大力发展的优选对象。龙湖区应密切配合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和资源优势,抢占先机,大力发展以新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

  第二章 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幸福龙湖、首善之区的战略构想,围绕建设现代化金融商贸中心和粤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总目标,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设集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业、现代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总部经济等产业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服务业体系。要紧紧抓住城市发展、区域一体化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以商贸旅游发展为切入点,以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载体,以会展物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积极促进生活型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形成综合服务功能强大、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总体功能与目标定位

  充分利用龙湖区优越的区位优势、产业要素集聚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商贸辐射功能,在消费服务领域,加快商贸流通、休闲购物、旅游会展、信息中介等产业发展,使之成为粤东、进而全省起领跑带头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在生产服务领域, “立足汕头,服务粤东,开拓闽赣粤,连接中国与世界”, 占据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为主的高端领域,把龙湖区建设成为与汕头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旅游大城市要求相匹配的金融结算中心、商贸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强大的具有中心城区鲜明特色的城市中央商务区。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明显增强。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起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实现3年翻一番,5年翻两番的总目标,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旅游、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公共服务得到明显加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居汕头市各城区之首、在广东省县(市)区中处于领先位置。

  三、实施原则

  (1)全面规划和分步实施并举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权威性,用规划统揽服务业发展全局。要根据服务业各行业的性质、特点进行具体规划,特别要注重实现目标的启动方式、发展路径、突破点,做到近远期目标明确、步骤清楚、重点突出。

  (2)转型升级和提升质量并行原则。要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和总部经济,推动龙湖经济从依靠工业支撑向依靠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第三产业发展从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变,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

  (3)惠及民生及和谐发展协同原则。要以建设幸福龙湖为目标,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不断推动民生项目由特惠型向普惠型转变,临时性救助向长效性扶持转变,个体扶贫向全面保障转变,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均衡地惠及广大群众。要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合理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提升传统行业和培育新兴行业共进原则。积极引入现代管理手段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行业。引进市场潜力大、预期效益好、吸纳就业多的新型流通业态和服务方式,着重培育商务会展、商贸购物、人文旅游、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等重点产业。

  (5)推进城市化和发展都市服务业联动原则。要围绕道路交通设施和城区基础设施进行空间布局、业态调整和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城市化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大型居住区、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人口、产业集聚,形成对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大力发展都市服务业,为加快推进城市化提供新的动力,真正确立和形成作为中心区的“中心”地位和功能。

  第三章 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围绕打造全市中央商务区和省级商务服务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的目标,按照“一片多点、组团联动”的空间布局,着力推进“两大园区”、打造“三大中心”、规划“四大新城”、建设“六大商业广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两大园区”

  目标:加快“三旧”改造,推进中心城区片的“退二进三”,改造龙湖老工业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珠津工业区南扩,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强化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1)围绕整合资源、一园多区、打造品牌的要求,打造文化、创意、研发三位一体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集文化创意、技术检测、推广宣传、品牌营销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打造多媒体技术创新基地、多媒体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通过提供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和环境,不断吸引和扶持中小型企业创意的工业化应用,吸引内设计、创意、信息等服务机构入住,促进创意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及传统工业的融合。

  ——研发设计园。利用CEPA、海西经济圈、对台合作便利的优势,引入港澳、台湾的科研力量,建设研发设计园,包括建立我市工业优势产业的研发设计中心,引进相关的设计、科技、创意、信息等服务机构入驻。同时,大力推进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研发设计合作试验室、研发设计人才培训基地等。

  (2)加快推进珠津工业区南扩,建设珠津高新技术产业园

  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快推进珠津工业区南扩,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发挥“一园多区” 发展模式:以龙盛工业区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产业、以珠津工业区为中心的新材料产业、以龙新工业区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万吉工业区为中心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充分发挥国家光机电和输配电“两大产业基地”带动效应,完善产业配套,大力发展光机电、输配电和外砂毛织服装产业集群,做强印刷包装、电力电气、日用化工、潮式毛衫四大省级专业街道(镇),壮大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电子产品、印刷包装六大产业集群,促进加工型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整合资源打造区域集群名牌。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输配电、生物医药等具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新材料、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先导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培育和扶持益德环保、润科生物、超声电子、众业达、正超电气等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依托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二、“三大中心”

  目标:打造以南国商城为主体的商业购物中心,以蓝水星乐园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中心,以粤东物流新城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中心。

  (一)以南国商城为主体打造商业购物中心

  南国商城地处市区黄金地段,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商城集购物、观光、娱乐、休闲、美食为一体,商家云集、客流集中。南国商城周边是名牌专卖店聚集区,各门店装修高档、商品时尚、服务优质。南国商城及周边已经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贸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扶持引导和管理服务,加快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打造辐射全市的商业购物中心。

  (二)以蓝水星乐园为依托打造休闲娱乐中心 

  充分利用龙湖生态、海洋、人文、美食、城市景观等旅游资源,加大规划、宣传力度,确立海滨文旅、茶文化旅游、潮汕特色旅游为主的核心观念,整合龙湖区的旅游资源。规划以蓝水星公园为中心,在附近片区建立配套的餐饮美食、休闲旅馆和星级酒店,引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全力打造一个集大型购物商场、休闲娱乐场、美食广场、酒店式公寓、高级度假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休闲文化中心。加快推进红星美凯龙家居购物广场、五星级酒店、潮汕美食城、儿童公园、健身公园以及环绕绿道网等项目建设,完善龙湖休闲旅游业设施配套。加快珠江路美食一条街、金鸿公路海鲜一条路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加强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日常监管,协助餐饮经营户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和执照;逐步提升美食品位,统一包装,整合优势,打响餐饮一条街(路)的品牌;通过引导特色美食集聚,以饮食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以粤东物流新城为主体打造现代物流中心

  推进粤东物流新城项目建设。粤东物流新城将以粤东、闽西南、赣东南、海西经济区为市场腹地,整合区域产业资源、生态资源、交通资源等,以总部经济为特色,打造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高端商贸等服务平台,建设生态智慧型物流产业新城。“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该项目建设,力争初步建成总部经济区,其他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推进东部物流集散带的建设。沿市区泰山路两侧,利用毗邻铁路、港口、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建设铁路港物流园,改造提升现有仓储运输业、专业市场、批发中心,鼓励龙头物流企业整合零散低档仓储资源,并积极发展进口保税、出口监管、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等新型物流服务,引入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功能,推进港区联动,健全园区物流功能。

  发展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和配套服务业。以现有的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为基础,加大农产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投入,丰富农产品交易品种,提升服务层次,加快形成以农业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结点三层结点模式的现代物流空间发展布局。发挥我区的集聚能力,集聚自身及周边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建立专业的农产品直供配送中心,包括建设直供配送中心大楼,购置相关的农产品分检、包装、运输设备,与周边城市的农贸市场、超市、大酒店和餐饮名店签订直供协议,构建我市农业与周边地区长效合作机制,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务的发展。加快汕头粮食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利用火车北站站台和仓库为粮食经营者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集交易拍卖、信息采集发布、仓储服务为一体的辐射粤东的粮食交易集散地。

  做大做强创美药业、众业达电器、国瑞建材家居等三大物流中心,打造粤东最大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输配电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材家居行业大型一站式家居建材展示交易平台,切实增强核心力和辐射力。

  三、 “四大新城”

  (一)结合新东区规划在新溪片区打造东海岸新城

  新东区规划范围为外砂镇和新溪镇的行政范围,南至南海,西至新津河,东至外砂河,北至新津河与外砂河的交汇处,现状总面积56.83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65.37平方公里(包括填海部分)。外砂片片区定位为现代化城镇(区),汕头市毛织服装、食品加工、轻工制造业基地之一,中心城区东北部对外交通门户和枢纽;新溪片片区定位为现代化城镇(区),新兴滨海滨河生态城区和效益生态农业基地,中心城区东部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滨海片片区定位为东海岸新城的核心地区,具备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城市中央商务区功能的宜居新城。

  新东区区位条件良好、产业特色鲜明、用地资源充裕、生态环境优良。要充分利用东海岸新城启动建设的有利条件,打造城市中央商务区,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结合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环境,建设具备游憩休闲功能的商务区、游乐区、高尚住宅区;结合用地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观光农业、环保产业等;结合交通优势,完善交通实施配套,强化片区的交通功能。东海岸新城总投资约35亿元,功能定位为汕头市未来的城市中心区,以行政办公、高端商贸、总部经济为主,兼具居住、文化、金融、商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新城区。东海岸新城主体在新溪,打造东海岸新城,将新东区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和城市中央商务区,我区现代服务产业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式的发展。

  (二)把珠港新城打造成为现代都市服务集聚发展区

  珠池港位于市区黄金地段,北侧是城市主干道中山东路,中山东路南侧新河沟与道路平行,用地东侧现状港区道路,与城市道路嵩山路衔接。要充分利用珠池港区的优越地理位置优势,通过整体置换港口功能,将珠池港区改造成为“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的中央商务区、企业总部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努力打造成集商务、金融、文化、会展、商住公寓和滨海休闲景观带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极,使之成为汕头最具城市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城市新名片,现代都市服务集聚发展新城。

  (三)引进央企合作打造生态型智能化粤东物流新城

  粤东物流新城位于新津河堤以西,梅溪河堤东南,324国道以北,占地面积约8.6平方公里,建筑总面积84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50亿元,由总部经济区,物流产业区、都市生活区、小康安置区及市政配套项目等构成。该项目是市、区政府与央企中国五矿集团合作项目,也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将依托中国五矿集团的雄厚实力和开发产业新城的成功经验,打造一个生态型智能化物流新城,力争用5到8年时间,建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物流总部型园区和支持物流产业发展配套生活区,形成区域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四)在新津河两岸规划打造沿河新城

  充分利用新津河优美的自然景观,整合利用两岸的土地资源,在“十二五”期间,以自然生态和楼宇经济为核心思想,配合新东区规划,在新津河两岸规划建设沿河新城,打造全新的低碳生态商住区。沿河新城将集城市防洪、市政建设、人文景观、休闲娱乐、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为一体,规划一系列商用和民用住宅区,满足会展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以“商务公馆”为主题,建设一批包括商业金融、行政办公、中介咨询等等服务业配套的商务特色旅馆和酒店,营造商务氛围;以“低碳生态”为理念,改造原有的自然村庄,使得潮汕传统村居特色突出,把自然景色与城市扩展的有机结合,实现花园城市环境的营造。合理规划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居住用地、体育设施用地,安排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及餐饮娱乐等设施,统筹布局排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形成系统完善、安全高效、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鼓励设置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展览展示中心、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网点;适度设置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和金融、邮电、旅游、商务、住宿等服务网点;限制设置仓储式商场和其他一般性商业网点,全力打造龙湖区示范性低碳生态商住区域。

  四、“六大商业广场”

  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具有城市名片和产业载体的双重价值。这些商业综合体将办公、居住、酒店、商旅、展会、文娱、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功能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建筑群,将有效促进商贸业集聚辐射,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带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龙湖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规划建设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百脑汇电脑广场、苏宁电器广场、星湖城商业广场、龙湖乐园商业广场、长江路商业广场等“六大商业广场”,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旅游、酒店餐饮、娱乐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建设具有龙湖特色的现代都市型服务业体系。

  ——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项目位于汕头蓝水星方特乐园南侧,计划建设集大型购物广场、五星级度假酒店、金融服务中心、高级住宅、酒店式公寓、潮汕美食城、休闲娱乐广场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商业体,投资总额约98.65亿元,建设用地共285亩,总建筑面积约177.6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汕头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新景点。

  ——百脑汇电脑广场。项目位于十一街区东,用地面积约30亩,投资总额约8亿元,兴建总体建筑面积约15.3万平方米的综合商场及写字楼。该商业综合体将以数码电子产业交易为主体,集商铺经营、会议展览、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综合商场、写字楼等功能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对推动汕头市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促进汕头IT产业新发展,引领整个粤东IT产业升级。

  ——苏宁电器广场。项目位于十一街区西,用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投资总额约10亿元,规划建设以以家电零售为核心,融合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辅助商业业态及总部办公、企业写字楼等功能的新型综合商业体。其中商业建筑面积将达到5.5万平米,建成后家电年销售规模将为粤东第一,同时也将在硬件条件、软件服务、商品规划、运营管理等各方面成为粤东商业零售市场的标杆。

  ——星湖城商业广场。项目位于金砂东路,用地面积30亩,投资总额约6.5亿元,建筑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规划设计包括大型超市、四层大型综合商业文化中心、大型地下公共停车场和两幢高层公寓式住宅,商业及其配套停车场。星湖城商业综合体将建成一个集商业、娱乐、文化、餐饮、居住等具有多功能复合业态的商业文化综合体。

  ——龙湖乐园商业广场。项目位于汕头中心城区城市主轴线上,是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区域和商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地北临城市主干路金砂路、南临汕头最繁华的生活性次干路长平路、西邻金环南路,并依托迎宾交通广场及周边的南国商城、金海湾大酒店、长荣大厦等大型公建,已形成现代服务业簇群。规划面积117亩,地面以上建筑面积34.19万平方米。将规划建设成为以商业、金融、酒店、办公功能为主,兼有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中心城区北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星级酒店和高档公寓聚集区。

  ——长江路商业广场。项目位于长江路与天山路西北角,用地面积52.5亩,投资总额约5.9亿元,规划建设高层建筑4座及多层建筑1座,建筑总面积约14.3万平方米。将建设以商业为核心功能,兼有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部为商业区重点强调商业综合体的功能,西部侧重为办公写字楼区。

  第四章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与领域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我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加快结构调整、提升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外辐射能力强、具有龙湖特色的服务业聚集区: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现代旅游、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高技术服务产业,形成高端服务业产业群,带动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全面发展。

  (一)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可以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进区域政府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商务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粤东总部经济集聚区,是我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选择。首先,发展总部经济利用了龙湖区作为汕头市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更有利于把龙湖区打造成为闽粤赣商贸中心。其次,发展总部经济进行资源整合、对我区生产加工基地进行重新布局,既充分利用中心城区政策、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发展总部经济可以突破原有传统的布局模式,实现总部与生产制造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按照总分支机构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经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管理质效,降低运营成本,不断做强做大。最后,汕头作为“潮乡”,要积极吸引潮商回归,把龙湖发展为潮商总部,争做全球潮商的经营和资讯交流(管理)中心。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大力营造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总部企业在中心城区集聚发展,增强区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加快中心城区老工业区“退二进三”,规划建设以地标性建筑为代表的总部经济园;在珠港新城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区,积极吸引各类企业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进驻,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将总部注册在汕头,并将企业总部向总部经济园内集聚;完善集聚区内配套硬件设施,建设相关商务平台。全面落实《龙湖区扶持总部经济发展优惠办法》,重点扶持矢崎、凯撒、汉高、琪雅、众业达、潮宏基、南洋电缆等一批企业总部发展,着力引进一批新的企业总部,积极配合珠港新城潮商总部经济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扶持龙湖科技、宏辉食品、泰恩康药业等一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创造良好环境,确保上市公司总部留在龙湖,争取把上市募集到的资金重点投资在龙湖。

  (二)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因而它的发展,必将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龙湖区拥有发展现代物流业较为优越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期间,要以粤东、闽西南、赣东南、海西区为市场腹地,以龙湖现代物流聚集区为中心,整合全区物流资源,构建粤东物流中心。

  1、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业规模和层次。加强与珠三角、福建、江西和台湾交通体系的衔接,争取尽早打通泰山北路至潮安连接,连接省级高速公路,充分利用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厦深沿海铁路、汕头机场、汕头港和广澳港等现有交通枢纽优势,逐步构建以现代物流聚集区为辐射源和中转点的、层次分明、通达便捷的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快粤东物流新城建设,争取在泰山路周边建立5-8个大型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政府重点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公共仓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2、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与专业市场、展贸市场、交易中心等的联动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进驻;鼓励区内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壮大经营规模,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鼓励支持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和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加和完善进口保税、出口监管、物流金融等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推进现代物流的标准化发展。

  3、发展都市物流。发挥高铁站点和专业市场的综合货运优势,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联托运,发展枢纽转运型物流。依托发达的城市消费品市场,结合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大力扶持都市配送型物流。巩固和发展已建成国瑞建材、创美药业、众业达电气三大物流配送中心,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全区物流水平。

  (三) 金融服务业

  龙湖区是全市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把龙湖建设成金融机构齐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辐射功能强劲的粤东金融及结算中心。

  1、规划建设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在金砂东路两侧以及新东区中央商务区内打造具备综合金融服务功能的现代金融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知名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迁至集聚区,同时优化金融业发展的环境,调整政府政策,及时解决金融业发展中的配套服务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区作为全省金融大区的地位。

  2、强化金融创新,构建完善的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银行业在巩固传统存贷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信息咨询、综合理财、财务顾问、代理证券等附加值高的业务,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品种;充分利用潮商回乡创业与建设的机会,引导发展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同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用担保市场,保障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全力促进我区成为金融创新示范区。

  3、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高端人才,制定金融人才资源战略,加强财务顾问、理财师、投资专家等等人才培训计划,奠定龙湖区金融中心地位。

  (四) 商务服务业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企业对商务服务和中介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商务服务业体系。

  1、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在金砂东路以及新东区中央商务区内,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策划、会计、广告、知识产权服务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形成新商务服务集聚区域;按照“依法规范、鼓励发展、协调服务、加强自律”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服务体系,使商务服务业更加朝气蓬勃地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成为我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2、内外结合,综合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设立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中介机构;大力发展工程咨询、高新技术、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机构;加快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着眼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拓宽中介服务业门类,鼓励发展经济鉴证类、业务代理类、技术支持类、管理营销类等各种知识型、功能型中介服务企业;抓好商务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我区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五) 信息服务业

  充分利用CEPA、海西经济圈、对台合作便利的优势,引入港澳、台湾的科研力量,建设研发设计园,包括建立优势产业的研发设计中心,引进相关的设计、科技、创意、信息等服务机构入驻。同时,大力推进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研发设计合作试验室、研发设计人才培训基地等。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汕头“中国数字娱乐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依据国家标准和国际信息标准,结合广东信息化要求,制定服务业信息技术规范,继续建立和健全城域网,大力发展多种接入形式的宽带接入网,提高信息网络传输能力,为信息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2、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广告和影视等各种传媒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拓展工程咨询、技术咨询、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服务、电子信息交换等网络服务、因特网接入、国际联机检索、商品价格信息等咨询业。

  3、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大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旅游会展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的应用,严厉打击软件盗版等侵害信息服务业行为,维护信息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通信服务功能,以中国移动、联通、网通等电信公司为支撑,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的文化、出版、影视等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等为切入点的网络增值服务,推动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六)商务会展业

  积极筹办工业产品、房地产、汽车、旅游等龙湖特色会展项目,打造国际会展品牌;每年举办20-30场大型展览会,不断提高品牌展览会的服务水平。同时,引进广东、福建、香港、台湾等地的知名展览会在我区举办分会展,打造闽赣粤会展中心。

  1、完善会展场馆建设。对林百欣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继续完善会展商务区、休闲区、餐饮酒店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引进国外会展管理理念,逐步发展高端会展;按照我区的特色会展项目整合现有会展资源,突出专业服务功能。

  2、举办特色会展。依托我区的加工产品、电子信息、房地产、汽车、餐饮美食、旅游等优势产业,采取政府牵头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强强联合,重点组建、培育规模大、实力强的本土会展龙头企业,举办大型专业展会,把我区会展业之“特”充分展现。

  3、抓住会展业发展良机。我区应积极抓好省内产业“双转移”、东部城市经济带规划以及港、澳、台地区展会纷纷设立分会展等等机会,创新地区会展品牌,加强与国内外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会展业,确立粤东地区会展业的龙头地位。

  (六)现代旅游业

  以潮汕特色文化、美食和风景为卖点,积极整合已有旅游资源,逐步形成旅游、休闲、会展“三位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发挥旅游业在龙湖第三产业的支柱作用。实施旅游品牌化战略,打造旅游品牌。

  1、加大宣传力度,突出特色旅游。利用新闻、电视、广告、网络等多元化手段,加大对珠三角地区、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妈屿岛风景区、鸥汀文化旅游景点、蓝水星主题公园等我区知名景点以及龙湖珍珠、鸥汀万石金鱼、五香溪家禽等本地特产的包装宣传,突出龙湖本地特色,形成以旅促商,以商兴旅,商旅文互动的新格局。

  2、创新发展思维,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加大开发“潮人”文化特色旅游、“功夫茶”体验游等项目,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潮汕文化旅游中心,积极推进多元化旅游服务,如都市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和休闲购物旅游等,形成多品种多样式的旅游项目体系。发挥好各项旅游配套服务的功能,按照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发展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不断提升城区服务功能,形成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互促的良性循环。

  3、整合多方资源,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以“生态滨海、潮侨故里、美食之乡”等现代旅游观念,整合我区已有的酒店、餐饮、会展观光资源;配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大计,促进配套产业与我区主要旅游景点的互动发展,逐步打造集度假、观光、商务会议、美食、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旅游业,扩大我区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提升发展水平。

  (七)文化创意产业

  充分开发利用潮汕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科技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创意文化等行业组成的大文化产业。

  1、加大文化产业宣传和扶持力度。全力支持我区58家印刷业进行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提高印刷业技术层次,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工艺。加快发展动漫、影视、书法、歌舞艺术等各门类文化产业,举办文化展览会、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展会, 推广龙湖文化产业。

  2、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增加图书馆藏书册数和现代化服务设备,提高我区图书馆服务水平;推动全区5个街道2个镇的文化站建设工作,在乡村社区内配套文化室、图书室,保证“人人有书读”;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95%以上。

  3、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三旧”改造机会,重视老城区和重要历史文物的保护,抓住潮汕文化的历史渊源,打造原汁原味的潮汕历史风貌景点;通过电视系列节目、网络推广、书籍出版等途径,加大对龙湖历史遗产的发掘和宣传包装,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4、培养与引进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加大我区文化教育培训力度,选派本地文艺人才参加各类深造学习;逐步建立和完善文艺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采取高薪聘用、客座制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文艺人才。

  二、调整提升传统服务业

  按照“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突出特色,优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扩大就业为目标,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商贸服务业

  重点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结构和品位,发展高端商贸,力争把我区打造成闽赣粤东南翼的区域商贸中心,提升龙湖“购物天堂”的品牌。

  1、以完善现有商业网点布局为基础。以提升商业功能强度为重点,建立以核心商圈为龙头,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为骨干,中型连锁超市为主体,连锁便利店和专卖店为网络,专业市场和商业特色街为补充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布局合理的发达的商贸服务体系。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引进5-10家如沃尔玛、卜蜂莲花、等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新城市中心区域建立一系列配套便民零售网;提出商业特色街概念,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特色内涵、提升专业市场品位,如考虑在长平路和黄山路设立时尚女装街,按照一流汽车文化和精品立街的要求,全力打造的珠江路和泰山路的汽车精品街等等。

  2、充分发挥产业的集群优势和商圈辐射作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支持南国商城、红星美凯龙、国瑞家具建材城、新时代购物广场等做精做强,增强南国商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凸显“集人气、聚商气、旺财气”的功能,从而巩固其在汕头市乃至闽赣粤东南的商贸龙头地位。

  3、引导专业市场转型提升。重点培育和壮大汽车交易市场、家用电器交易市场、电脑交易市场、装饰材料城、农副产品市场等一批具有集聚优势和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同时通过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形式逐渐替代生产资料传统的交易形式和流通方式,发展广东输配电网、广东印刷包装网,并引入超市或商场的管理模式提升专业市场的档次,推进新东区的城市化进程。

  4、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外市场。继续主旨区内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同时自行组织几次大型商品推介会;另一方面,要在认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更有效地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各类展销会的成效,努力提高履约率。引导企业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营销网络。另外,要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展销设施,在区内举办全国性、行业性的各类交易会。

  (二)房地产业

  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商住区发展,通过发展商务楼宇有效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逐步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调控有效”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增强“住在龙湖”的品牌优势。

  1、完善地产配套设施与服务。落实政策措施,支持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如配套的交通网络、市政系统建设、休闲设施等等,推动区内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重点培育金融信贷、咨询、设计、开发、市场交易与物业管理各类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引进著名房地产中介企业集团,形成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

  2、突出楼宇经济效应。按照总部经济需求,加快商务楼宇建设力度,形成规模经济。在“十二五”期间,配合汕头市“百栋商务楼宇”计划,在中心商务区内尽快推出一批适合商务办公需求的楼宇大厦,营造专业化氛围,有效提升城市形象。

  3、妥善处理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房地产开发建设两者的关系。把潮汕特色文化带入房地产开发当中,推出环境优雅、设施齐备、富有潮汕人文特点的房地产项目,提升“人文龙湖”的品位档次。

  (三) 餐饮业

  要充分发挥潮汕餐饮的传统优势,规范提升餐饮服务,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实行对外扩张。加强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发挥餐饮行业的配套作用,推进餐饮业集聚发展,发扬“三街”特色美食,推动区内的餐饮行业快速发展。

  1、加大潮菜宣传力度。组织相关专家和餐饮单位,研发新型潮州菜色;联合会展业,举办潮汕美食节、潮汕美食展等推广活动,打造潮汕菜系品牌;加强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发展“汕头美食游”等主题旅游项目,合力打响潮汕美食餐饮品牌。

  2、推进餐饮业集聚发展。鼓励本土餐饮名企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积极对外扩张;制定潮汕美食餐饮标准,改变“散而乱”的局面,从整体上重新包装龙湖餐饮品牌;继续发扬“三街”特色美食,形成餐饮集聚区,带动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 酒店业

  参照大都市标准,新建3-5间星级酒店,满足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促进酒店业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整合酒店业与餐饮业、娱乐业等服务行业的融合、联动发展。

  1、加快建设星级酒店群。积极引进高档次、高水平的星级酒店进驻,增加星级酒店数量,提高酒店集聚度,建设星级酒店群;鼓励本地星级酒店和旅馆升级调整,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创新酒店服务项目,吸引国内外游人入住。

  2、培养专业人才,提高酒店服务水平。大力引进和推广国际连锁酒店的服务标准,,促进酒店管理理念更新换代,实现本地星级酒店与国际服务标准接轨;培养、引进高素质的酒店专业人才,加强酒店业的队伍建设,提高酒店业的服务质量。

  (五)家庭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城乡社区和家庭的服务业,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家庭服务行业,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家庭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进一步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家庭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三、大力加强公共服务

  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和谐社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快“幸福龙湖”建设。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实施《龙湖区加快城市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城乡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化新路子。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实施基础工程、富民工程、美化工程、民生工程、保障工程、堡垒工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提升龙湖教育的实力和品位。在全区31所等级学校中,争取创建一所国家一级示范性中学,省一级学校增加到5所;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到2015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全市第一位置;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打造龙湖区教育专业品牌。让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实现名校公共资效应最大化,积极探索“名校+新校”等多种办学模式,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施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的针对性职业培训,满足高素质人才培训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大力推进蓬鸥中学新校区等一批校舍校安工程建设,积极为学校发展、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建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实施创名校育名师工程,加强教育科研,争取在2015年前,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中有80%以上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初中专任教师中有7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计算机多媒体、体育、艺术等等术科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保障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得到市资金政策的倾斜,规划建设新的等级医院或在原有医疗机构基础上提升层次,完善龙湖区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医疗卫生业的水平,为全区人民打造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1、完善社区基础医疗设施。加强完善基层卫生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农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区内主要医院引进先进的检查诊断设备,推出高端医疗服务,扩大我市医疗服务的辐射能力;积极寻求与国家和省著名大医院合作,构建全国范围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引进高端医疗人才,注重培养本地医疗人员的医德素质,提高专业素养。

  3、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程,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重度残疾人和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的生活救助工作,加快区福利院建设,力争两年内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全覆盖,初步建成比较完善、保障有力、覆盖城乡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

  (四)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加快社区服务向市场化、个性化、复合型转变。

  1、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探索在街道形成综合管理、综合服务、综治信访维稳和综合执法队伍“三中心一队伍”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培育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大力构建由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镇、村居四级之间的关系,继续推进环卫机械化作业,分阶段在全区实施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动态管理水平。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农村片区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强化对水源保护区内污染隐患巡查整治,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东区道路交通网络,积极配合市推进汕揭高速公路、汕樟北路等工程建设,争取将泰山路北延及黄河路、长江路东延工程纳入市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推进上蓬围江堤、汕头大围龙湖段等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宜居城乡和绿道网建设,推进外砂、新溪自来水供水管网改造,并争取尽快纳入市区统一供水网络,力争用10年的时间,将龙湖建设成安居、康居、乐居、具有潮汕滨海特色的宜居城区。

  3、优化社区为老服务和帮扶救助体系,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体系,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基本普及老年人综合服务场所。支持和鼓励成立多形式的家政服务中心,逐步将家政服务、家庭养老等社会服务项目延伸到社区居民、社会特殊群体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

  4、加强乡郊服务网点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发展乡郊便利店,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提供、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专业服务。

  (五)构建现代文明新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继续开展中华经典文化和学习全民读书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建设龙湖文化楼,继续实施“书香龙湖”系列工程,积极推进基层文化站升级和农家书屋、职工书屋、文化广场的配套建设,2015年前实现街道、镇文化站80%以上为“省一级文化站”,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加强文物保护,抓好外砂蓬沙书院等文物的抢危修缮工作。

  

  一、深化改革开放

  充分利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推进服务领域各项制度改革创新,率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商到我区投资设立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专业服务、商务集成服务等生产服务机构。搭建多企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与珠三角、海峡西岸、台湾、东盟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和海外潮人华侨的联系,注重引进大型央企、大型民企和500强企业。支持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产品出口,鼓励企业深度拓展内销市场,争创品牌,抱团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搞好服务业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的衔接,落实省、市关于开放非基本公共服务投资领域的政策措施,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

  二、加强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综合运用财政、土地、产业准入等经济政策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办法,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现代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支持服务创新。积极争取市对龙湖区现代服务业“两大园区”、“三大中心”、“四大新城”、“六大商业广场”空间布局规划和重点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的支持,加强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衔接,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落实支持“三旧”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用地政策以及工商注册等相关政策。全面清理服务领域的各类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服务业发展工程和项目落户我区,并努力争取将我区物流、金融、旅游、会展等各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推荐为省级、国家级重点项目,以利于重点行业的较快发展。

  三、强化项目支撑

  科学谋划服务业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规划落实,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计划,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加快粤东物流新城、六大城市综合体以及创美药业物流配送中心、众业达输配电设备产业服务平台、龙光喜来登酒店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服务业有效投资。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项目规划,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建立重点项目建设绿色通道,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建设,引导要素资源优先支持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建设管理程序,落实项目建设各项监管制度。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补充新的有代表性的项目,形成动态管理制度。

  四、完善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服务业真正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改革创新。加大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力度,加快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完善政府高效服务机制。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的全面创新,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加快审批向服务转型。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同时要根据本地实际出台政策措施,以政策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继续推行区政府“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依托区政府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的交互式电子政务系统,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网上业务联动,逐步为公众提供较为全面、及时、便捷和系统的“一站式”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府办事服务。

  五、强化人才保障

  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引入机制。加快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积极培养和引进国际金融、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专业服务、创意设计、营销策划、酒店管理等高端专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素质,努力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充分利用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业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撑。出台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切实解决入户、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人才创造宜居宜业、安全舒适的环境,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来我区投资创业。加大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力度,制定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来我区创办研究院和研发机构,专业技术人才来我区设立技术平台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吸纳人才、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聚合高端研发资源,共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

  六、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做好现代服务业与各个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的协调。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合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及时处理解决有关问题。建立规划实施检查评估制度,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实施责任,按年度将规划主要目标和重大事项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强化现代服务业工作绩效的考核。健全服务业统计工作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制订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