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04-23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强区和“幸福龙湖、首善之区”,根据国家、省有关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龙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特制定龙湖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启动文化强区建设。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贯彻省委、市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的决定,结合我区实际,制订《中共汕头市龙湖区委、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印发全区贯彻实施。

  2、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投资50多万元完善区文化馆馆舍设施;投入7万元修缮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场地,投入20万元购入图书6000余册。截至2011年底,全区111个村居,已建成农家书屋或综合文化室73个,总面积约5200平方米,总藏书量4.4万册,建成文化广场、文化走廊43个,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全区街道、镇文化站达标率100%,居全市前列,其中新溪镇文化站为省特级文化站,外砂镇、金霞街道文化站为省一级文化站。为加大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力度,区文化馆坚持免费向辖区公众开放,每年举办的各类免费展览都在40场次以上,举办免费电影放映活动40至50场次,下基层免费放映电影20至30场次,举办中老年太极拳免费培训班和老年大学声乐培训班,培训人数超过600人次;区图书馆馆藏实行全面开放,免费提供借阅、学习和各种社会公益读书活动等多功能学习平台,每年定期举办4·23世界读书日的优秀图书推介活动、图书综合知识讲座、读者征文、演讲比赛、“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免费送书下乡等活动,每年赠送村居基层图书室的图书数量都在2000册以上。二是围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系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共举办各种公益性文艺演出、文化艺术活动约363场次,艺术作品展览及讲座116场次,进村居、企业放映电影783场,举办了《奋起龙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为了幸福龙湖》、《和风暖龙湖》等大型文艺晚会,举办了两届“潮剧花会”。先后三次组织我区中小学生参加广东青少年书法大赛,共有20多人获奖。舞蹈《山哈凤凰飞》、《线儿长长》获市少儿花会比赛金奖。三是围绕文化艺术创新,大力加强创意文化产品和文艺精品创作。区委宣传部策划出版了《名联颂中华》对联与书法鉴赏丛书、《名言书法大典》系列丛书,双双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殊荣,并分别获汕头市文艺奖“精品奖”和“创意奖”。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汕头龙湖)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为书画艺术产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交易平台。四是围绕文化传承和保护,全面做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历经四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目前已进入收关阶段,全区列入“三普”的不可移动文物71处,其中复查10处、新发现60处,消失1处。完成了《龙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和《龙湖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工作,完成57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摄影编辑工作,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完成“许氏宗祠”、“辛氏大宗祠”两处市级文保单位的申报和后续“四有”工作,“腾辉塔”、“蓬沙书院”已列入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潮剧盔头制作技艺”被市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外砂织席技艺”和“潮汕小菜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和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5年来,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6000多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4600多家次,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案件189宗,取缔无证娱乐场所15家、无证照“黑网吧”33家、无证照“黑影视吧”20家,清理取缔流动音像地摊、书报刊地摊400个(次),查缴没收非法电子游戏机、“黑网吧”、“黑影视吧”设备器材300多台(部)和非法音像光碟15万余张,非法书报刊2万余册(份)。全力配合消防、安监部门做好文化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管工作,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消防安全成果得到进一步加强。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2007年度被省评为“扫黄打非”先进集体,有两位同志被省、市评为“扫黄打非”先进个人。2010年,在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办案质量评比中,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获金奖。

  (二)“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我区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

  ——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和建设任务,为文化大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各级实施文化战略,为文化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省委十届七次全会讨论并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对文化强市作出了重要部署,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中共汕头市龙湖区委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这些都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消费将不断加大,我区在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引领下,将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努力促使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阶段。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全市文化示范区这条主线,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全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建设“幸福龙湖、首善之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2、发展目标。围绕建设文化强区目标,实施“书香龙湖”系列工程,构建“文化民生”,从创建汕头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培植结构多元、门类繁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团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入手,形成具有龙湖特色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格局;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实施文化产业错位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印刷包装产业群,积极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关联产业和衍生行业入手,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龙湖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入手,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形成文化环境净化安全、文化活动规范有序、文化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巩固和扩大“广东省文化先进区”成果,把龙湖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汕头新型文化中心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汕头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区。通过五年的努力,争取跨进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的行列。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培养“龙湖人文精神”工程。

  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以潮汕人民勤劳智慧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底蕴,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的特区精神为主体元素,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为目的,大力弘扬 “龙湖人文精神”。“十二五”期间,“龙湖人文精神”将以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为指导,开展多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深入持久开展公民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弘扬特区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及实践活动,提升现代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深入持久开展公民健康心理关爱活动。大力发展心理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健康心理教育,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增强人文关怀,抚慰人的心灵,调处和解决好各种利益冲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纾缓社会压力,培育公民良好的社会心理。探索推进关爱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工作。

  3、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推进窗口服务行业创优工作,树立行业文明新风;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企业、文明学校的创建活动,提升创建文明水平;宣传普及助人自助理念,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培养慈善意识,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类慈善活动;大力实施以“清和美”为主题的绿色美化工程,促进“生态文明”,推广“低碳生活”,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

  4、深入持久开展爱岗敬业奉献竞赛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在各行各业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奉献”爱岗敬业的劳动竞赛活动,把“龙湖人文精神”化为人们的日常自觉行为,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

  (二)实施“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1、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水平,为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供硬件支撑。

  ——大力提升区级公共文化设施水平。以“翰苑”楼为基础,着手酝酿筹划建设“龙湖文化大楼”,使之成为集群众文化、公共图书、特区博物、文化培训、劳动就业培训于一体的文化综合大楼。到2015年“龙湖文化大楼”筹建方案基本确定,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使区文化馆、区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博物馆为“达标馆”标准。

  ——全面提升街道、镇的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到2015年,珠池街道文化站、新津街道文化站、龙祥街道文化站进入省一级文化站行列。全区5个街道2个镇文化站实现2个“省特级文化站”(新溪、金霞),5个“省一级文化站”。外砂镇文化站建成“省特级文化站”的工作有实质性进展;鸥汀街道文化站由“达标文化站”向“省一级文化站”迈进的方案得到确定。

  ——加速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到2013年,全区74个行政村和涉农居委全部按省要求建成以“农家书屋”为主体的综合文化室;到2015年,按照“五个有”标准(暨有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农家书屋或社区书屋、有一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有一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电子阅览室、有一个宣传橱窗或阅报栏),加快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推进文化室与村(社区)居委会、党员远程教育站、科普宣传站、星光老年之家、居民健身场所等集中设施共建共享。全区111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全部建成综合文化室。50%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居委建成文化广场或文化会所。

  2、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团队,培植壮大“文化民生”的服务力量。

  要把广大社会成员引导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在充分发挥宣传文化部门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不拘一格,多形式多层次组建公共文化服务团队。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把干部职工、教师、专家学者、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专业文艺团体中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组建一批公共文化志愿者团队,带动和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充分利用龙湖区书法、美术、舞蹈、音乐、传统文化讲习等培训场馆多的优势,采取政府搭台,培训场馆登场展示的方式,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要多渠道多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到龙湖区开设文化讲座,“借智化人,借脑化人”。要充分发挥文学艺术联合会的作用,大力发挥各类协会的组织作用和智力优势,带动社会成员投身于文化活动,催生“文化民生”的社会氛围。

  3、继续开展以“书香龙湖”为纽带的系列公共文化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继续举办以“龙湖之春”市民文化广场为龙头的文艺演出。按照政府搭台、社团登场、民众参与的原则,在重要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期间,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宣传文化部门加强指导,以推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的开展,确保每年文化艺术活动在300场以上。

  继续推进“书画进万家”活动。以举办 “中国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等为龙头,带动书画等艺术作品展览、书画艺术人才培训、书画艺术创作和书画艺术鉴赏等活动的开展,用优秀作品熏陶人们的情操。

  继续开展“书香飘万家”全民读书活动。在办好区图书馆,街道、镇文化站,村和社区“农家书屋”、图书室、综合文化室以及企业“职工书屋”的同时,积极探索创建“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探索开设“岭南流动书香车”、“流动图书馆”,多渠道配送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4、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办文化。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利用社会力量办文化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采取购买服务、委托承办、项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会文化团体、非盈利文化机构在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督下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采用政府补贴、资助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经营的文化场馆向公众开放,奖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

  5、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改革,建立行政村定期电影放映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重点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稳定农村电影放映队伍,落实放映单位的人员、经费、设备等保障措施,按照“2131”工程的要求,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至少放映1场免费电影的目标。

  6、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级公共文化单位、专业艺术团体、图书出版机构和文联等文化团体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影视节目、图书、电子音像制品、美术、书画、公益讲座、文化培训等公益文化产品。各级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要免费向群众开放,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公共图书馆要向社区、厂区和农村延伸,开展“通借通还”和网上借书、送书、送讲座上门服务。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继续争取广东流动图书馆在我区设立分馆。

  (三)实施建设城市文化地标工程。

  1、以汕头经济特区标志性城市雕塑——“升”为阵地,打造弘扬特区精神的文化地标。“升”位于龙湖区政府广场正中央。“升”作为汕头经济特区标志物,是改革开放标志性建筑,是特区精神的内涵集中体现和诠释。必须赋予“升”的时代文化内涵,为文化强市、文化强区不断注入文化地标元素,继续弘扬特区精神。

  2、以时代广场及其周边文化建筑群为主阵地,打造传承潮汕传统的文化地标。时代广场座落于龙湖区西南方,其周边分布着潮汕星河馆、汕头市图书馆、林百欣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文化场馆,往西南延伸有华侨公园,往东延伸有星湖公园、蓝水星公园。时代广场周边还分布着南国商城、市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碧霞艺术团以及数十个民间书法、美术、舞蹈、器乐、声乐、电脑、传统文化讲习等文化培训场所。要以时代广场为主阵地,利用周边“南国商城”、“苏宁电器”、“百脑汇”等城市综合体的建设,突出潮汕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地标。通过5年的努力,把时代广场打造成为汕头市最具文化特色的市民文化广场。

  (四)实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构成的元素,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要本着向历史、向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龙湖区复查和新发现文物共有71处。要进一步做好甄别、评估和可行性分析的工作,对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不高,影响区域开发建设的,要通过严谨的科学评估,按照有关程序,慎重予以核减。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要抓紧调查整理,逐级申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要开拓思路,努力发现新的文物点,防止因疏漏造成文物损毁。要进一步调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选择和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最大限度地做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的工作,努力促进其与旅游经济相交融,让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经济社会服务。

  (五)实施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创新”工程。

  我区编辑出版的《名联颂中华》、《名言书法大典》、《廉诗清品》等10多部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特色书刊,已初步形成具有龙湖特色、影响大的文化创新品牌。要继续扩大宣传推广力度,用文化精品宣传龙湖。积极挖掘辖区文化资源,加强整合和开发工作,培育和扶持重点文艺门类和品种。加大优秀文艺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文艺创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区文化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专业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组织的力量,尤其要积极发挥现有文化事业单位和书画协会的作用。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潮剧艺术,加强对民间自发性潮州音乐社团的引导,为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发展书画艺术,提高书法、美术创作水平,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和提升具有基础较好的民间民俗文艺;积极组织文艺队伍参加市级以上各类重要文艺庆典和展演活动,展示我区文化形象,提高我区文化品位,不断繁荣城区文艺。建设和完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鼓励文艺创作,加强文艺作品的评选推荐工作,力争每年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各项文艺评比表彰并获得佳绩。

  (六)实施文化产业兴区工程。

  印刷包装业、休闲娱乐业、互联网营业服务场所、书报刊和音乐制品销售业、文化艺术培训业和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业等已初步成为我区的文化产业群体,为我区经济建设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普遍存在规模不大、活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增值小等问题。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坚决完成市委九届九次全会赋予我区重点发展印刷包装产业群的任务;二是大力推进区委区政府建设“文化创意园区”的各项工作;三是优质服务,规范管理,发展休闲娱乐消费业;四是加强指导,扶持文化艺术培训产业和家庭文化消费上轨道,形成新型的文化消费产业群;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传媒业、动漫设计业、网络服务业、出版业、会展业;六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高科技的电影放映业和游乐业。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2%以上,经济效益占地区生产总值9%以上。

  (七)实施“文化健康”工程。

  要遵循“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运用市场的、行政的、法律的、舆论的手段,加强对文化资源开发及文化市场的监控和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强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责任,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网络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规范管理,保护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市场秩序。进一步依法监管文化市场,坚持打击无证经营、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淫秽色情表演、变相赌博等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实施科学管理,加强从业者的培训教育,提高文化经营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让先进文化惠泽民众。

  (八)实施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工程。

  坚持把人才作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行政人才队伍。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大理论教育、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文化行政领导干部队伍,不断提高行政领导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二是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以发挥文化系统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的作用为重点,不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建设和业务技能培养,培养一批业务尖子和文化名人,树立一批德艺双馨的典型。着眼于区域文艺人才资源共享,抓好艺术团队建设,注重发挥社区业余文艺团队的作用。三是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按国家有关要求落实编制,保证事业发展和业务开展所需要的人员编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不得少于3名。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的比例不低于80%。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的专业龙头作用,建立健全基层文化站、文化室的岗位规范,采取政府补贴、专兼职结合的办法,在农村发展农村文化管理员,在城市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指导员,挑选一批业务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文化名人、文化能人、离退休人员担任农村文化管理员和社区、学校、企业文化指导员,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队伍,提高基层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与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把文化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县(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合力。

  2、做好计划,落实措施。“十二五”规划是中期计划,各级政府和各文化事业单位要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和目标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措施,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确保完成各阶段目标任务。

  3、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今后五年,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五年,要有紧迫感,要把握发展机遇,熟悉政策,鼓足干劲,掀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为龙湖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开拓创新,务求突破。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同时,力争有所突破,将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文艺创作、公共图书事业、群文事业等发展推上更高层次。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