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03-06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龙湖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3月1日在汕头市龙湖区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龙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小辉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按照“改革创新、争先发展”的工作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发展空间,推动转型升级,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改善民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区实现GDP255亿元,增长9.3%,高于全国7.4%、全省7.8%和全市9%的增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亿元,增长15.1%,高于全市10.6%的增速。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一)振兴发展成效明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有效推进,编制新津河“一河两岸”、龙东产业园、妈屿旅游岛等若干重大规划,其中龙东产业园纳入《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13修改)》,为新溪、外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凤凰城、保辉香景雅园等一批“三旧”改造项目顺利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汕揭高速龙湖段全线建成通车,实现与沈海高速互联互通;长江路天山至金环路段顺利完成改造,泰山路北延启动施工;广梅汕铁路龙湖南至汕头增建二线及厦深联络线完成全线征地工作;新津河南岸沿河道路、韶山路延伸、黄河路东延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产业园区扩容增效有效推进,珠津南扩控规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完成二期233亩征地并分期挂牌出让。

(二)重大平台有效推进。积极融入海湾新区建设,全力配合推进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建设,雅士利、超声研究所、太安堂、国瑞会展酒店等项目顺利推进。粤东物流总部新城建设步伐加快,南片区启动土地一级开发,北片区一期434亩征地工作完成。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龙湖乐园土地挂牌上市,成功引进华润公司投资建设万象城;苏宁电器广场、百脑汇数码广场、华银商业综合体等项目顺利推进,星湖城、长平新一城竣工营业。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73亿元,增长33.6%;86项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7.4亿元,其中23个列入市年度计划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98.7%。

(三)产业转型势头良好。深入实施“三大产业”计划和“五个100”工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46.2:51.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3亿元,增长13.4%;限上批零销售额和住餐营业额601.1亿元,增长21.5%,绝对值超过全市一半。积极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培植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新增列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各9家,新增企业数居全市第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新增正超电器、欣利房产、信达彩印3家市级总部企业,全区共有市级总部企业达16家。外贸转型升级有新突破,全区完成外贸出口总值15.12亿美元,增长8.1%;龙湖光机电基地被认定为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强企业服务工作,15家企业共获得各级专项扶持资金1600多万元,爱华新光电、夏野电器等一批项目被认定为现代产业项目,潮宏基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泰恩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落实“属地管理、在地统计”,加大企业培育,新设立公司755户,新增“四上”企业95家,在全市排名第一。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引导“隐形经济”显性规范,全区完成工商税收收入61.3亿元,增长12.1%,占全市税收收入近三成。

(四)民生项目顺利完成。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实施的十大民生实事顺利完成。校舍项目稳步推进,金晖小学校舍、新溪中学教学楼等一批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乡环境得到改善,筹集资金1500万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24个,绿满家园、千村环境整治和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成效明显,嵩山路夏桂埔路段高压线路实现迁移。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35个行政村(居)综合文化室、8个文体广场和2个文化宣传走廊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龙湖医院医疗配套设施改造项目获得中央投资补助资金1200万元,启动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和户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试点工作,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粤东率先通过省级评审,卫计宣传工作获省宣传创新项目奖。养老服务得到加强,“长者呼援服务”被评为全省基层治理创新优秀项目,社会组织参与民生事业建设项目晋级为省试点。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5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2%以内,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社保扩面征缴任务。底线民生进一步改善,共救济低保对象3113户864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39万元,我区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率先在全市步入“省教育强区”行列,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通过国家验收。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唯一创建全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城市联合执法综合整治行动初步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在全市城管考核和市民满意度调查中分别获得第一名,节能、环境保护责任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全市第一。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外砂、新溪两镇摘除三类重点地区“限期整改”牌子,我区被省列为实施《广东省信访条例》粤东唯一试点和省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区没有发生集体到省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110”接报和“两抢一盗”发案率分别下降20.9%和24%,命案破案率达100%,公安“六大专项”打击行动考评在全市名列第一。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史志工作有新突破,出版《龙湖年鉴(2013年)》并获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三等奖。殡改工作实现“十六”连优,征兵工作连续22年被上级评为全优单位。工商联、文联、科协、老年体协等团体工作取得新进展,法制、金融、物价、粮食、档案、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对台、民族宗教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实开展,区侨联获省侨界贡献奖。

(六)政务环境持续优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共办结人大代表建议36件,政协提案来信35件,答复率100%。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警钟敲醒千家梦》和《格言联墨大观》正式出版并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区人大被评为省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区法院被授予“广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一、二批审批事项调整共110项,压缩比例45 %。拓展完善网上办事分厅,7个街(镇)网上办事站顺利上线,全年接办市12345热线工单5140单。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在全区7个街(镇)先后开通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共交易8宗1329万元。审计工作成效明显,加大民生资金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国有企业改制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审计力度,共查处违规资金839万元。扎实推进政府廉政建设,切实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落实巡视整改,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压减公用经费5%,减少全区性会议11.3%,减少印发文件20.9%。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区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龙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特区精神有待弘扬;二是经济转型升级较慢,结构调整有待优化;三是市容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管理有待加强;四是有些工作进展缓慢,行政执行力有待提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按照区委五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坚持加快发展与提高质量并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创新驱动,推动振兴发展,加快法治建设,改善基层民生,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限上批零销售额和住餐营业额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农业总产值增长3%,外贸进出口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保扩面和节能减排等指标要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任务,今年要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三大抓手”,推动经济振兴发展

支持配合试验区建设。加快落户珠港新城的雅士利、超声研究所、太安堂、国瑞会展酒店等总部项目建设,加快落户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的御海阳光、壹品湾、中海·东海岸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初步形成集聚效应。积极发展跨境金融、商务会展、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信息、海洋等九大产业,推动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加大对试验区宣传推介,借助各类招商活动平台积极内引外联,掀起全民建设热潮。加快城区扩容提质,加快推进新津河“一河两岸”、龙东产业园、体育健康城、妈屿旅游岛等重大建设平台的规划实施,实现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无缝对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滨江大道、滨海大道、新津河大桥、外砂河大桥等路桥建设。全力以赴推动厦深铁路联络线、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建设,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创新投融资体制,争取采用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即PPP)模式推动黄河路东延、韶山路延伸、新津路、沿河路建设等一批主次干道延伸建设。实施龙湖南路、大北山路等21条市政道路维修改造,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加快汕头大围两个应急堤段达标加固工程建设,确保汛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狠抓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持续优化农业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园区扩能增效。加快珠津南扩开发建设,加快土地挂牌出让,做好开工项目后续跟踪服务。加快龙东产业园建设,编制完善园区总体规划、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启动招商引资工作,以园区建设带动新溪、外砂两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现有工业园区扩能增效,盘活园内闲置土地厂房,扶持企业增资扩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提升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突出项目带动,提升城区发展品质

加快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深入落实领导挂钩服务重点项目制度,加快益德环保、汕头国瑞医院等25个2015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82个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带动支撑作用。加大名优企业和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经促会、广交会、山洽会等平台宣传推介、策划包装一批项目,积极申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精心组织筹备项目参加粤东侨博会、集中开工季活动和全市PPP项目集中招商推介活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粤东物流总部新城建设。北片区一期力争年底前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和部分项目落地,并继续推进征地工作。南片区争取9月底前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年底前完成剩余土地出让。泰山路北延确保完成路面建设。加强与潮安方面衔接,加快跨梅溪河大桥建设前期工作,争取项目纳入2015年度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建设工作计划,尽早达成一致建设方案并启动可研、立项、环评等工作。

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服务华润万象城建设,协助做好南国商城商户退迁等工作。加快苏宁电器广场、百脑汇数码广场、华银商业综合体等在建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力促项目尽早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大合乐商业综合体、红星美凯龙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尽早动工建设。加强星湖城、长平新一城等商业综合体的管理服务,发掘培育限上批零企业,发挥项目经济效益。

加快“三旧”改造步伐。抓紧摸查清理各类“三旧”改造意向入库项目,加快华星科技城、皇城酒楼等12宗已批改造方案项目建设,做好黄河路北侧切片厂、珠湖加工区等8宗已动工改造项目的跟踪服务,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城乡结合部旧厂房改造,着力推进大悦城、星汇上品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提升城区外围整体面貌。

(三)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整合设立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奖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设立研发机构、设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扶持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设立创业园。抓紧制定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年行动计划和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3年行动计划,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争取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在25%以上。推进市级输配电装备协同创新平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项目。大力支持潮宏基、仙乐制药、正超电气、益德环保等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细分行业中领先的研发中心。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工业4.0)发展方向,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照明、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龙湖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发挥输配电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优势,以专业街道镇为依托,做实输配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环保材料与装备技术创新联盟,做大做强省级输配电设备产业集群示范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升级中心城区现有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文化会展、健康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高端商贸零售业,积极培育引导现代商贸商住服务业发展,打造粤东中心商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充分利用在建拟建商业综合体和闲置商业楼,招引企业区域总部、都市型工业和国内外著名品牌进驻,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做好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加大总部企业用地供给,增强区域经济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深化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重视做好“三农”工作,实现村(居)规划全覆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外砂、新溪片区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改变农村片区整体面貌。充分盘活资产资源,对农村集体用地、已征未用土地等进行全面摸查清理,加快征地划留用地指标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项目顺利落地,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引进规模大、效益好的“四上”企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大农村片区旧村庄改造力度,着力推进外砂镇蓬中村、宜华城以及新溪镇西南、十一合村旧村改造项目。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逐步规范交易流程及完善制度,探索建立区级交易平台。

大力加强经济管理。坚持从年初抓起,定期研判经济形势,落实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责任,确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围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逐年完成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社会安全指数等短板指数。大力培育“四上”企业,理顺落户企业的产值税收关系。加大上市企业服务工作,加快宏辉果蔬、仙乐制药等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做大做强龙湖公司上市板块。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确保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稳妥推进国企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按上级有关规定规范国企薪酬待遇和企业上缴利润。加强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开展财政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突出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提升教育文化水平。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抓好“创强”、“创均”后续巩固提升工作,推动广二师龙湖附中优质发展,督促指导翠英、下蓬中学创建省一级学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确保各项指标达标,顺利通过年底省的中期评估和明年验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图书阅读服务内容,做大“爱乐市民音乐会”等文化惠民品牌。

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围绕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秩序,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市场化、常态化,迎接“创卫”复检。抓好市政管养、绿化美化,扎实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大整治,全面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巩固提高绿满家园和千村环境整治成果,加快城区绿化带项目建设和“万村绿”示范村建设。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减排项目的督查督办,加大对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综合惩处力度,切实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加大水资源保护,配合做好新溪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两个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开展绿色单位创建活动。

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抓好慢性非传染病防控,推动国瑞医院、东方医院及口腔医院等一批民营医院加快建设,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加大清理“四术”库存,抓好计生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积极推进计生依法管理,提升人口计生服务水平。加大区省级创业型城区工作力度,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区级福利院建设,整合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资源,继续推进社区(村)公共服务站建设。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加强武装、宗教、侨联、文联、工商联、档案等工作,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促进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抓好《广东省信访条例》实施工作,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提高以法治方式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水平。继续推进“六五”普法教育,全面提高群众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提升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能力,大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加快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反恐情报打击工作“两个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提高群防群治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平安工程建设。抓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强化“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日常检查监督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烟草等各个领域打假、打私,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进社区工作。

(五)突出民生为本,办好十大民生实事

计划投入财政资金4.3 亿元,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实施十大民生实事:

兴学育才推进工程。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发放普惠性学前教育补贴,为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对象免除学费、发放助学金,推进陈厝合小学、丰华学校等一批校舍工程建设。

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配套完善一批村居文化体育设施,继续推进一批学校运动场所设施向社会开放,举办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

市政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嵩山路等一批破损或未连通道路改建工作,改造一批住宅小区道路,完善一批路灯设施配套,新增维护管养一批市政设施。

市容市貌提升工程。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和网格化管理,提高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标准,整治市容环境卫生,全面提升保洁和管理水平。

宜居环境创建工程。加快城区绿化带项目建设,抓好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推进垃圾压缩站配套建设,开展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行动。

农村生活改善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深化“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创建活动,帮助一批村居实施道路及下水道改造,补助一批 “一事一议”公益项目。

医疗卫生保障工程。修订完善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试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孕前健康检查,配置乡镇卫生院“五个一”设备。

住房保障建设工程。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40套新增公租房房源修建工作,做好房源周边道路、排水管网的改造和建设。

底线民生保障工程。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财政补助、城镇“三无”人员生活费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差水平,落实农村五保户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继续开展长者呼援服务,发放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实行户籍人口死亡火化补助。

残疾人群救助工程。开展残疾人居家康复工作,向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补助居家康复服务资金,提高贫困残疾人生活津贴和重度(二级)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供特困残疾人生活补助,配套建设村(社区)残疾人活动室。

(六)突出转变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大力支持法院、检察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公正司法。认真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更好发挥行政机关内部合法性审查和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重大决策的风险防范功能,确保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编制政府权责清单,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划清政府的职责边界,明确责任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过程记录制度、执法决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依法行政考评工作。

建设高效政府。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实现对商事主体的全方位信用监管。深化街镇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基层主体责任,推进管理服务职能重心下沉,强化完善街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街镇综合政务平台和工作机制建设。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拓展延伸网上办事分厅覆盖到村居一级,争取建设行政服务实体大厅,推进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行政效能监察,强化工作问责和追究力度。

建设阳光政府。强化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大对各级各部门“三公”经费、会议经费使用的检查监督,坚决纠正“四风”突出问题,大力精减文山会海,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坚决惩治权力运行中的腐败行为。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区直国有企业的改制以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强化审计整改。坚持政务公开常态化,推进政府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实现政府信息查询便利化;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公示范围,依法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等信息,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代表们、同志们,新的一年,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新常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共同谱写龙湖争先发展、振兴发展、跨越发展新篇章!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