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04-08
汕头市龙湖区政府办公室
汕头市龙湖区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3日在汕头市龙湖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黄晓欢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1+1+9”工作部署,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奋力推进“一重点三中心”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获得国家级奖项5个,省、市级奖项37个。

  ——一年来,我们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3亿元,增长6.3%,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万元、2.5万元,同比增长8.6%、10.6%;规上工业产值475.3亿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亿元,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342.7亿元,下降2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9亿元,增长1.1%;税收收入115.3亿元,增长9.1%。全区46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2.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7%。争取专项债19.8亿元,新增专项债项目4个。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引在谈(签约)项目11个,总额132.5亿元。粤东最大商业综合体华润万象城建成开业,全年限上批发零售额1060.2亿元,增长15.3%。

  ——一年来,我们坚持产业引领、创新赋能,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四主三特”产业[1]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62亿元,增长4.3%,占比76.2%。龙湖现代产业园启动外砂片区660亩土地征收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划定2万亩工业控制线。启动牡丹围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等6个“工改工”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动仙乐健康、美宝制药等7家企业增资扩产。实施工业投资项目148个,完成投资32.9亿元,超声电子、正诚电气等89个项目竣工投产。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9家。新增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与企业孵化器7家。

  ——一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内生活力持续释放。

  抢抓“双区”“两个合作区”和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各领域改革。下放483项区级职权并加强承接培训。三个教育集团入选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融合模式养老院市级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6条”,推行“自助承诺申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办结。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解决企业诉求163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4.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9544户、“四上”企业197家、上市企业1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增长21%。率先启用“前海・龙湖跨城通办”自助终端服务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在全国首创设立“华侨旅居养老示范基地”,“童心同梦”汕港幼教交流合作项目深化推进。

  ——一年来,我们坚持品质支撑、生态优先,城区面貌持续改善。

  汕北大道龙湖段、黄山路、韶山路建成通车,完成泰山路等3条主干道升级改造。汕汕铁路、汕头站枢纽一体化工程累计拆除60万平方米,漳汕高铁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粤东城际铁路、潮汕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海湾隧道建设全面提速。常态化开展创文工作,治理违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区人文气质和市民文明素养同步提升。以龙湖村为重点加强城中村综合整治,实行基层“多网合一”工作机制[2]。“五清”专项行动[3]扎实开展,完成新津河28.4公里碧道建设,启动红坟关线—上溪仔沟样板河道工程建设和公合沟改造工程,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PM2.5、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考核要求。

  ——一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协调、培树亮点,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实现农林牧渔业年总产值15.8亿元,增长0.9%。新增宏辉果蔬等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提升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个“一村一品”项目。全区农村集体总资产达28亿元,89%以上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率14.5%。全区涉农村居基本建成美丽乡村。83个自然村雨污分流工程基本完成,外砂、新溪片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建设。积极开展风貌提升试点,妈屿岛、十一合等“网红村”热度持续提升。全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基本完成2021年十项民生实事,实际投入34亿元。新增城镇就业超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老旧小区改造和天然气管道铺设加快推进。增加学位6495个,“双减”政策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高标准建设龙湖区紧密型医共体,医疗服务短板加快补齐。“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累计完成新冠疫苗接种155万剂次。持续抓好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工作,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33.3%,未发生较大事故,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年来,我们坚持担当务实、清正廉洁,政府效能持续优化。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完成8类54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政府班子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101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免证办”,“网上可办理率”达88%、“最多跑一次”比率达100%。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办理人大议案、建议27件,“代表直通车”14件,政协提案、来信34件。公开政府信息6328条。完成14个项目审计。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严肃处理违反党纪政纪行为,巩固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禁毒、海防、粮食、档案、保密、党史研究、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文联、工商联、残疾人、退役军人、科协、红十字等事业获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这场无硝烟的战役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向省市驻区各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龙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受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制约,工业发展基础不牢,产业提质升级任重道远;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创新要素集聚度不高,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布局有待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少数干部抢抓机遇、勇争一流的担当意识、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使命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1+1+9”工作部署,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全面推进“一重点三中心”目标任务,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减污降碳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年度计划。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准确把握三个关系。一是在的变化中审视全局,坚定发展信心。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必须辩证审视大局,进一步坚定信心,防止被短期变化牵着鼻子走。二是在的转换中抢抓机遇,赢得发展主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给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也带来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决心十分坚定,支持汕头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力度也将更大。同时,市委赋予龙湖勇当新时代“拓荒牛”、打造创新引领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抢抓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三是在的选择中保持定力,实现发展稳健。稳中求进是制定政策的价值取向,“稳”是基础和前提,“进”是目标和方向,我们既要坚持稳字当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提供支撑,又要稳中求进,全力争先进位,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提质,激发转型升级新活力

  扎实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提升质量中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

  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围绕全市发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以产业高端化、技术尖端化、质量顶端化为目标,优化提升“四主三特”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20亿元以上。出台新型产业认定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新型产业发展。持续深化重点产业链“七个一”工作机制[4],动态调整产业链培育重点,推动产业链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以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标准为纽带,建立产业联盟。

  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以医疗、科研、医药、健康管理等产业聚集为主导,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大健康产业基地,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重点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快研究功能性食品及营养强化食品。推动泰恩康高端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基地、美宝现代中药制造研发、仙乐新型功能性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等项目建设。紧抓能源结构调整和智慧能源建设契机,抢抓全市大力发展“三新”[5]产业政策风口,重点发展高性能电线电缆、智能变配电、高电压试验设备等细分产业,进一步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特色。全力推动正超核电厂配电设备开发、超声电子新型特种印制电路板产业化、金晖隆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生产等项目建设。

  培育扶持特色产业。以广东龙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现有精细化工优势企业为龙头,吸纳和带动中小化工企业集聚发展。以超净高纯化学试剂、高效新型催化剂、特种表面活性剂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化工工艺、可降解材料,全力推动贝斯特多功能性高分子母料项目建设。依托现有服装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应急与公共安全用纺织品、医卫健康用纺织品,培育发展高端成衣等附加值高的服装细分行业。依托本地农产品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打造食品饮料品牌。

  以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引进培育2家工业互联网或数字赋能平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企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所需技术和国产替代进口需求开展精准靶向攻关。将研发补贴等政府扶持前移,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组织开展协同技术研究。深化产学研用创新环节的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一半以上。

  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打造产业转型升级“龙湖模式”,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探索民营企业自主实施、优势国有控股企业融资实施、村集体引进社会资本等模式,推动实施1000亩“工改工”改造。重点加快总投资25亿元、占地244亩的6个“工改工”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建设高标准厂房,实现“工业上楼”、以楼促产。继续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振兴和博硕士优才成长计划,探索“候鸟式”聘任[6]、互联网咨询等灵活用才方式,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龙湖工业发展。优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质效为先”理念,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包装、招商、签约、落地、开工、在建、投产、入规入统“八个一批”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拓展完善“10+4+3”组织服务机制,在原有十个重大项目专项指挥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实政府推进、单位实施、部门服务、属地保障四个主体责任,实施清单管理、观摩考评、领导包联三大机制,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土地跟着项目走、资源跟着项目走”的导向,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安排区级重点项目85个,其中续建项目44个,新开工项目41个,计划年度投资128亿元。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紧扣重大政策、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项目。锚定“四主三特”产业布局,靶向谋划一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新驱动等项目。全年安排储备项目39个,总投资136亿元。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加快转变招商理念,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紧盯央企、行业百强和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新招商方式,采取“招商地图工作法”,完善招商项目储备库,灵活开展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确保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总投资150亿元以上,当年签约当年开工率达30%。

  (三)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数字政府”改革成果落地,拓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深度和广度,实现95%高频便民服务事项“网上办”。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健全政策“直达”机制和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工作机制。支持泰恩康医药、泓志生物、潮庭食品等本土优质企业上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对区属国有企业实施战略重组,整合形成四大板块,实施经营目标管理,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完成国有“僵尸企业”出清重组、有序退出。稳步推进第三批职权下放工作,高质量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持续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试点工作。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主动在工业发展、项目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龙湖经验”。

  做好新时代的文章。充分发挥龙湖枢纽辐射优势,打造新时代枢纽型侨乡。落实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推动涉侨服务“云”办理。积极争取“海外华商南粤行”等活动在龙湖举办,引导海内外侨商、侨企来龙湖开展投资考察、商务对接。发挥好“南粤侨创基地”的先锋示范作用,谋划开展创业培训、洽谈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为高端人才与先进技术牵线搭桥。推动华侨文化展览馆和国际华文教育项目学校建设,策划举办海外侨胞故乡行、海外社团负责人研讨班等活动,打响“童心同梦”汕港幼教交流活动、华侨旅居养老、蓬中村“最美侨村”等特色品牌。

  (四)持之以恒提升城市品质,绘就美丽龙湖新画卷

  把城市作为鲜活生命体,尊重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肌理,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城市精明增长[7]

  建设高效畅通交通系统。全力推进“1359+”[8]交通工程建设,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全面完成汕汕铁路征拆任务,启动粤东城际铁路、疏港铁路征拆工作,支持加快区内铁路项目建设,精心做好粤东城际铁路站点TOD开发建设。加快潮汕大桥建设,推动昆仑山路、津河路、嵩山路、东兴路与汕北大道平交口、津湾东一街等建成投入使用。改造提升外砂路(国道—东横路口)、南岭路(金鸿公路—中阳大道)、龙江路(兴安路—沿江路)、兴安路(沿江路—汕樟北路)、韶山路(汕昆高速—汕樟北路)等主次干道;打通韩津路(金鸿公路—中阳大道)、韶山路(汕昆高速—汕樟北路)等一批断头路。加强金砂东、中山东等重点区域交通拥堵治理,提升道路通达率。

  打造活力消费市场。统筹龙湖火车站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推动华润万象城周边区域升级微改造,加快合胜百货、星湖商业城、广大购物广场、充耀号、海纳天地等综合体优化提升,形成“多点开花”的消费局面。鼓励新能源汽车、高端汽车网点进入核心商圈布点。支持餐饮商户有效延长营业时长,打造一批餐饮集聚区。规范有序发展“夜经济”,开拓“夜空间”。鼓励企业通过展示展销、联动促销、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直播带货等方式,优化消费生态,激发消费潜力。

  加强城市管理与建设。常态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拓展数字城管功能,深化完善城市管理问题快速处置机制。实施重点路段企业分包责任制,推动共享电动车实现共管共治。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强力整治违法占地及私搭乱建行为,全覆盖创建“无违建街道”。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全面筑牢安全防线。整治城市易涝易堵点,推动剩余160个雨污管网错混接节点整治。加快推进43个老旧小区改造。修缮保护开发中共汕庵区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妈屿岛潮海关等历史文化遗存,不砍移古木、老树,讲好“龙湖故事”,寻觅“城市记忆”。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推动汕特燃机电厂天然气热电冷联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完成供气支线项目和万吉高中压调压站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集中供热管网进园区。推广和鼓励公共建筑和企业用自有厂房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降低单位GDP综合能耗。深化“河长制”,推进“三河四岸”碧道建设,打造梅溪河左岸6.6公里水清岸绿景观。全面推进鸥汀片区和上蓬围涝沟渠系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红坟关线—上溪仔沟样板河道、泰山北路提升泵站和新溪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接驳一期工程,并启动截污干管接驳二期建设。强化大气污染源管控,确保完成市级下达空气质量达标率。

  (五)久久为功推动乡村振兴,谱写协调发展新篇章

  稳住农业基本盘,高质高效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夯实农业振兴基础。打造“精细农业”,完成730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新建高标准农田、垦造水田各700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推进区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做强酱腌菜、桑葚、狮头鹅产业园,新增创建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牛肉丸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村一品”项目3个,力争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30个以上,新增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积极探索“电商+农业”“文旅+农业”等跨界发展模式,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乡村“小微产业”,加快打造外砂潮织小镇等文旅品牌。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及时发放惠农补贴,兑现农民转移性收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三资”交易监管,力争实现全区村(涉农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和住宅建设管理机制,推进农民公寓建设。

  推进乡村品质提升。坚持策划先行、规划引领,重点推进“两轴多节点”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9],坚决遏制农村涉土占耕、自建房超高等现象。提高“四小园”[10]生态版块品质,全面完成周厝塭社区乡村风貌提升带、新溪街道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试点建设,实现村道巷道硬底化全覆盖。打好农村厕所革命及垃圾、污水治理攻坚战,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11]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12]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管理,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全面推广防贫保险机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开展组团式驻街帮街扶村工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13],推动人才、资源、资金、政策等要素向基层汇聚。

  (六)矢志不渝推进共同富裕,共创平安幸福新生活

  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民生,把一件一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实施更有温度的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扎实推进“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三项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贯彻落实3.0版“促进就业九条”,举办不少于15场招聘活动,力争新增就业达7000人以上。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抓好孤儿、残疾人、未成年人、困境儿童等重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多元化打造龙湖“养老幸福圈”,推动“呼援通”社工服务提质升级,为辖区符合条件老年人购买“高照险”[14],推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

  构建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15]。逐步提升教师工资待遇,落实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思政课水平。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双减”政策。加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巩固“5080”[16]成果。全力推进经纬源小学、悦江府配建学校和原市乒乓球学校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推进新阳小学、蓬鸥中学二期、金阳小学津福校区、辛厝寮小学易地重建等项目。实施“新强师工程”,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用好用活与深圳市宝安区结对帮扶政策,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

  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健康龙湖行动,完善居民健康管理和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开展部分疾病免费筛查和糖尿病防控等普惠型民生项目,提升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区中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产前诊断中心、区第二人民医院、岳惠正骨医院等项目新改扩建,协助做好妇幼保健院等易址重建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改革,持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

  发展更加繁荣的文体事业。全力以赴办好亚青会,全面做好亚青会在我区的场馆、住宿、交通等组织运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实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加快推进区博物馆扩容升级,改造一批街道文化站。持续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打造“爱乐市民音乐会”等品牌亮点。开展历史文物和建筑普查保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快文明阵地建设。积极创建第二轮全国科普示范区。

  营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紧紧围绕为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保驾护航这条主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严从细从实抓好信访各项工作。加强社会面管控,着力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系统排查燃气、消防、排水、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风险,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抓好国防动员、统计、民族、宗教、海防、档案、方志等工作。

  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各位代表,我们按照民生优先的理念,积极筹集各类资金,遴选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一是实施“健康龙湖”行动,二是实施“教育提质”工程,三是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四是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五是实施管道疏通及管养工程,六是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七是打通一批“断头路”,八是扩大龙湖区民生保险覆盖面,九是深化拓展“养老幸福圈”,十是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十一是提升惠企便民服务水平,十二是保障食品安全。以上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人大代表票决。

  (七)坚持不懈提高工作效能,展现政府建设新气象

  始终保持“赶考”状态,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切实把职责使命扛在肩上,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政治忠诚型政府。坚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不断提高从政治上思考、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建设担当作为型政府。牢固树立“抓落实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必须见实效、出实招,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坚持正向激励与反面问责相结合,让重执行、抓落实成为政府最鲜明的底色。

  建设民主法治型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做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建设作风过硬型政府。全力推进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常抓的干劲,坚决治理“庸懒散”“中梗阻”“下搁浅”等现象。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建设清正廉洁型政府。坚决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带头过“紧日子”。突出资源要素分配、项目招投标、资金拨付等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唯有和衷共济、不懈奋斗,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作出龙湖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四主三特”产业:以现代输配电、生物医药、高端电子信息、现代机械装备为主导,以化工塑料、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2]“多网合一”工作机制: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整合各类资源,将各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多个网格整合为一个全科网格,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3]“五清”专项行动: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

  [4]“七个一”工作机制: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条产业图谱、一个专家库、一个产业联盟或协会、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一套专属政策。

  [5]“三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6]“候鸟式”聘任:聘任自愿为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人才,服务期间不改变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

  [7]精明增长:一种旨在通过组合城市土地使用功能、限制城市增长边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用地、提供多样化的交通工具选择、加强对现有城区改造等方式,解决有限土地资源约束下城市增长产生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问题,并最终让城市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城市管理思想。

  [8]“1359+”工程:“1”指一个枢纽——汕头高铁站枢纽;“3”指三座大桥——潮汕大桥、长津大桥、新金津大桥;“5”指五条轨道交通——汕汕高铁、漳汕高铁、广澳港区疏港铁路、汕头至潮州东城际、汕头至揭阳潮汕机场城际;“9”指九条道路——金鸿公路龙湖段品质提升、泰山路二期快速改造、兴安路、龙江路、南岭路、昆仑山路、迎宾路、外砂路、东兴路;“+”指韶山路北段、金新北路(嵩山路至泰山路)、长江路东延、玉山路等一批断头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

  [9]“三清三拆三整治”:“三清”指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三拆”指拆农村的危旧废弃房屋、露天厕所,拆乱搭乱建房屋,拆违规商业广告、招牌。“三整治”指整治垃圾、污水、畜禽污染。

  [10]“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

  [11]“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

  [12]“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13]“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商(协)会及其它民营经济组织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投身乡村振兴,是全国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统一的工作品牌。

  [14]“高照险”: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

  [15]“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16]“5080”:全省公办幼儿园在园学生比例达到5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学生占比达到80%。


  附件:2022年龙湖区十件民生实事.docx


  政策解读:

  视频: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龙湖区干了啥

  【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去年龙湖干了啥?

  【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龙湖要咋干!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