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4-07
龙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16日在汕头市龙湖区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黄晓欢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抓牢“三条主线”

  一是从严从实抓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快速、高效处置“03·31”“10·06”“10·17”等阳性个案,没有造成规模反弹和疫情外溢。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全力推动疫苗接种,加强应急医疗资源储备,增加发热门诊,多措并举顺利度过疫情流行期,全年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

  二是全力以赴稳经济。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两稳一保20条”、鼓励消费类企业发展等10项区级政策,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37亿元,增长0.2%,总量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产值502.1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52亿元,下降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4亿元,下降19.4%;税收收入91.29亿元,占全市42.38%。培育“四上”企业159家,占全市一半。

  三是齐心协力守安全。打好党的二十大信访维稳安保攻坚战,实现“五个不发生”[1]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50%。扎实开展以陈厝合为重点的城中村综合整治、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清窗破网”消防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社会大局平稳可控。

  ——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各级部署要求,抓实八项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迈出坚实步伐,总投资超105亿元的一批“三新两特一大”产业[2]项目落地建设,4个项目已投产,预计年产值增加约23亿元。制定大健康发展行动计划,引进华润制药等4家大型企业落户。出台“工改工”奖补措施,实施“工改工”改造项目36宗1007亩,出让区级工业用地12宗204亩。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支持企业在“专”字上下功夫,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总数达3家,占全市一半;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7.16亿元,增长26.7%。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4家,居全市第2。持续实施“优才成长”行动,引进硕博士70名。

  三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97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约124亿元。成功申报专项债三批次22个项目,到位资金19亿元,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的资金“瓶颈”问题。服务海湾隧道建成通车,汕北大道(龙湖段)试通车,津河路、黄山路等路段完成升级改造。完成汕汕铁路主线拆迁任务并实现交地,汕头站枢纽一体化、粤东城际铁路(龙湖段)等项目的征拆工作有序推进,潮汕大桥及城际铁路龙湖附中站、时代广场站启动建设。汕特燃机电厂配套项目天然气管线及其末站、电力送出工程已建成。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进一步释放区域经济活力和发展潜能。调整下放248项区级行政职权,出台区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积极推行“标准地”[3]供地模式、“带方案”出让[4]供地模式,力争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国企、教育集团化、医共体、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外贸工作保持平稳,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蓬勃发展,网络渠道销售额超120亿元,占全市20%以上。

  五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都市田园”和“乡村文脉”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强力推进农村“三清三拆”,城乡拆违总量近400万平方米,完成15.5公里农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做强特色乡村产业,成功申报市级预制菜产业园,酱腌菜、桑葚、狮头鹅等3个市级产业园加快建设,培育“一村一品”项目7个,打造乡村创新平台8个,全区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15万元。加强耕地保护,推进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1200亩撂荒耕地复耕任务。草池、妈屿社区获评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六是持续提升城区品质。建立城市文明创建长效机制。采取区域管理等方法,解决共享车辆乱停放难题,在全市创文测评中位列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噪声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加快上蓬围、鸥汀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完成梅溪河左岸碧道建设。完成雨污分流项目建设,全区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2.8%。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妈屿岛“粤书吧”等一批新型阅读空间,完成潮海关旧址修缮活化工程和蓬沙书院修缮工程。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打造外砂蓬中村最美侨村。珠江路美食街入选首批“广东省粤菜美食街(城)”。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入选首批广东省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区,获评省级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区。

  七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区政务服务大厅获评全市唯一省级标杆大厅,完成“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5]工作,率先在全市构建起“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09万户,新增上市企业1家,总数达11家,位列全市第一,12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企业库。落实助企帮扶政策,119件企业诉求全部跟进落实到位,全年累计退税减税降费和缓缴税费超12亿元,安排区级大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持续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

  八是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全年民生支出超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金珠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4000个,4个教育集团入选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名单,成功创建粤东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在省对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综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在全省名列前茅,医共体集团达到国家标准。在粤东西北率先启动“高照险”[6],“呼援通”品牌进一步提质。区福利院扩建项目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启动建设。完成金珠园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0.68%。

  ——一年来,我们始终严守纪律规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7]。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4件,“代表直通车”6件,政协提案、来信65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区委“能力作风提升年”工作部署,政府系统干部作风不断改进。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完成15个项目审计。公开政府信息9559条。禁毒、海防、粮食、档案、保密、党史、地方志、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文联、工商联、残联、科协、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龙湖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指战员,向省市驻区各单位,向全区人民和所有关心、关注、支持龙湖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集聚效应不明显,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比较突出,涉农片区发展条件和内生动力不足;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公共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部分干部谋发展、抓落实的能力有待加强,服务企业的意识和水平还需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靶向施策、久久为功!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龙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之年。我们要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国家陆续出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取向,省委省政府发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有力号召,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多重叠加政策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前景光明、机遇无限,但机遇并非坐等可得,必须找准结合点,推动龙湖积极融入重大发展战略。我们要把握自身发展机遇,从区位看,随着对外大通道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区辐射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从产业看,第二产业“压舱石”作用日益显现,优势产业链整体效益不断提升,随着新冠疫情影响逐步减弱,第三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高质量、创出新业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以争一流、走在前为精神动力,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凝心聚力把龙湖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旺地、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地,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龙湖图景。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控制目标。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抢抓经济恢复发展重要窗口期,用非常之功、硬核之策稳增长促提升,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盯紧项目、狠抓创新,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应对变局、抢占赛道、赢得主动;必须赶超进位、争创一流,推动重点改革大突破、市场活力大迸发、营商环境大改善、城市能级大提升、资源要素大集聚,奋力争上游、当标杆;必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坚持战略眼光,把握大局大势,深谋长远之事,一张蓝图干到底,让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更稳、后劲更足。

  今年要重点抓好七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

  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紧紧扭住工业投资、招商引资、新增工业用地、园区基础设施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等指标任务,走好走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抓工业投资。持续做大工业投资总量,确保全年实现工业投资超43亿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2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做强新材料产业,从细分领域突围,打造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贝斯特薄膜用功能性母料、皮恩希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东方雨虹砂粉科技汕头项目、大千科技功能性亲水界面高分子新材料项目落地。做大新能源产业,坚持新能源开发应用和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联动发展,主动融入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全力推动正超电气等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服务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做优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关键领域电子元器件的研发,以超声电子为龙头,带动产业技术层次全面跃升。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粤东医药销售总部,支持仙乐健康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推进美宝制药现代中药制造研发及配套项目。前瞻布局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行动,促进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等产业转型升级。

  掀起招商引资热潮。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坚持“一把手”招商,综合运用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商会招商等新模式,紧盯央企、行业百强和领军企业,抢抓深汕深度协作契机,充分发挥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平台作用,争取招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优质产业项目落户龙湖。分解下达招商引资线索信息清单和目标任务清单,建立“线索研判+项目初筛+专班跟进+集中签约”机制,全年实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90亿元,落地项目投资总额60亿元。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按“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的政策要求,完成全年新增工业用地1400亩的目标。推动园区土地扩容,启动龙湖现代产业园区新溪片区、万吉工业区共约2230亩土地征收工作。用好存量土地,盘活低效用地,科学制定土地出让方案,推进万吉工业区、新津水厂片区、龙湖现代产业园外砂片区和粤东物流总部新城物流产业区共12宗约248亩土地出让。抓实“工改工”改造,一宗一策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完成年度1000亩改造任务,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优化现代产业项目认定规则,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解决企业增资扩产用地难题。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龙湖现代产业园区外砂片区“一横五纵”[8]、万吉工业区珠峰路、龙江路等道路工程,尽快启动新津水厂北片区基础设施及南翔路建设,确保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年度投资超10亿元。加快完善水、电、气、供热等要素保障,优化园区布局,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持续强化创新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将全力支持汕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科技政策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创新生态。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龙湖创建重点实验室,支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升级。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力争建设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区域标杆性品牌创新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和科普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

  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面对面交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开展“三新两特一大”等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3+N”服务[9],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0家。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力争强度达到1.65%。

  培育创新人才。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出台龙湖区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工作方案,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始终把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培育更多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工匠型”人才。积极承办高水平“双创”活动,提升全球潮人工业设计大赛影响力。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试点工作。

  (三)持续提振市场信心,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消费对经济循环起着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我们将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入手,培育更多新的、可持续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

  提振消费活力。充分刺激消费,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商超开展优惠促销,促进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发挥万象城、苏宁广场等综合体集聚效应,打造11街区现代商贸经济圈。加快实施万象汇、国瑞会展中心商业综合体建设和明珠广场改造,推进万豪酒店、泰悦希尔顿欢朋酒店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鼓励符合条件的月子中心、早教机构、家政服务机构推出定制服务,多措并举创新消费场景、消费业态,让城区烟火气更旺、生活味更浓。发展旅游经济,定制“龙湖四季”旅游路线,绘制龙湖旅游地图,支持新海街道十一合村申报3A级旅游景区,完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建筑企业做强做大。

  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的部署要求,围绕全年建设134个重点项目的目标任务,发挥重大项目建设总指挥部作用,优机制、明责任、排计划、解难题、强督办,狠抓项目全生命周期考核管理,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竞赛,确保项目按时推进、如期完成,支撑经济向好发展。推动新开工项目“集中审批、集中攻关”,力争开工率一季度达到30%以上、二季度达到65%以上、三季度全部开工。坚持以中央和省投资政策为导向,提升项目谋划水平,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盘子”。

  争创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推动“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秒批秒报[10]”等数字政府改革成果的落地应用。坚决落实好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加快兑现各类政策奖励资金。落实政企“直通车”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干事创业环境。常态化开展“送政策”行动,定期开展政策评估。强化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机构设计推出符合龙湖企业需求的特色产品。支持潮庭食品等本土优质企业上市。

  (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改革开放是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挺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企运行提质增效。持续健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切实增强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协同配置效应。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承接集体流转土地。继续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系统评估已下放职权承接情况,审慎稳妥推动改革。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领域改革探索。落实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大力度谋划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参加重点展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大力出口“龙湖制造”产品。引导辖区企业利用RCEP契机,优化进出口布局,用好关税减免政策,开拓成员国市场。支持企业以“代参展”和“包机出海”双模式赴海外进行商务活动。

  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建立与海外重点社团、侨商侨领定期联络机制,凝聚更广泛的爱国力量。加强对港资、澳资、台资企业的摸查走访,服务企业扎根龙湖、发展壮大。持续擦亮龙湖潮侨文化交流品牌,深化“童心同梦”汕港澳幼教交流。加快推动蓬中村华侨文化展览馆等侨文化项目建设。

  加强与华侨试验区联动发展。抓住华侨试验区建设数字特区核心区契机,优化完善联动合作机制,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主动接受重大平台功能辐射,实现重大项目带动和创新成果对接,促进产业发展、功能完善,形成互通互融的发展共同体。

  (五)持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厚植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

  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尊重城市化发展规律、响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实现面貌换新颜、品质大跃升。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以交通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速推进“1359+”工程[11]建设,实施重大交通项目14个,全力完成市下达投资任务。加快汕头高铁站枢纽一体化、广澳港疏港铁路、漳汕铁路征拆工作,配合做好粤东城际铁路龙湖段4座地下站TOD开发建设。加快潮汕大桥、昆仑山路(汕汾路—中阳大道)、嵩山路(汕樟路—柳河路)等项目建设,启动滨砂路、韩津路、南岭路、机场路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建设提升农村道路20公里。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全力保障中阳学校、经纬源小学、汕特中心幼儿园凤窖园区和天境海岸、悦江府配建幼儿园等5个校园(区)投入使用,加快推进蓬鸥中学二期、新阳小学建设,积极推动龙祥学校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500个以上。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确保减负不减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新强师工程”[1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擦亮“千师访万家”品牌[13],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及普惠发展方向,全力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进一步深化教育集团化改革,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继续增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打造更高水平的健康龙湖。坚决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要求,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平战结合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进龙湖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改扩建、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中医医院及分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岳惠正骨医院、国瑞医院等7个重点医疗项目建设,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高标准建设龙湖区紧密型医共体集团,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进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等项目,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服务品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全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潮汕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推动潮海关、蓬沙书院等历史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涉农片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增一批文化驿站、自助借阅书柜,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城区建设和管理。积极配合“三区三线”[14]划定和空间规划编制,建设粤东门户枢纽、宜居宜业新城。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推进丹霞庄片区等17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实施“绿美龙湖”建设行动,坚持“见缝插绿”,加快推动10个口袋公园建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8平方米以上。建设外砂河、新津河19.8公里碧道,加快推进上蓬围涝沟渠系水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工程。开展内涝治理,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大气污染防控,确保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在97%以上。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域推进垃圾分类,改造提升垃圾处理设施10座。系统推进文明创建,切实维护好市容秩序。推进数字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加快打造智慧城区、韧性城区。

  (六)持续推进城乡融合,绘就高质量发展共美画卷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我们将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潜力板。

  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激发各街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落实落细“一街一策”,加快做强“一街一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支持外砂街道、龙华街道大力发展毛织服装产业,合力举办潮织小镇第三届产业展览会,打造电子商务示范街。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行动,支持金源工业区等村镇工业集聚区扩园提质,推动各街道中小企业向园区内集聚。加快涉农片区市政公共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推进1200亩撂荒耕地整治提质升级,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15990亩,垦造水田450亩,建设区级粮食储备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引导金融服务下沉乡村,推广“整村授信”等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动态监测与帮扶,坚决守住不让一人返贫的底线。建立完善“三清三拆”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违章建房。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持续提升“都市田园”和“乡村文脉”示范带建设水平。

  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以陈厝合为重点,系统开展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规范出租屋租赁和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完善配套公共设施,优化市容环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同步推进其他6个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确保一年内取得明显成效,将城中村建设成为安全、有序、和谐的特色城市空间。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将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以上,持续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应保尽保。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拓展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提升“呼援通”影响力,推进区福利院扩建项目。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力推动省级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区建设和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工作。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鼓励托育机构发展。力争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70套。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落实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各项待遇,争创龙湖区双拥模范区“七连冠”。

  全力建设平安龙湖。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传承与发展好“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多元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刑事违法犯罪。严密防范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确保在建房地产项目安全顺利竣工交付。加强交通、燃气、自建房、危化品、消防、渔业船舶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抓好基层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和社会救援力量培育,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对存在违法违规的企业实行零容忍。统筹经济发展与国防动员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各位代表,“人民”二字重千钧!我们将始终记民之所忧、念民之所盼,尽最大努力办好人民的事。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区政府梳理形成了“提升涉农片区发展品质、打造岸绿景美水环境、深化实施‘健康龙湖’行动、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加快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深化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系统整治城市内涝、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我们将建立闭环落实机制,努力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惠及千家万户。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区政府系统将始终坚持“三个务必”,忠诚履职、锐意进取,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时刻紧跟中央战略擘画和重大部署,深刻领悟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意图和重要安排,确保各项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政务公开。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司法监督,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始终坚持高效落实。把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努力方向,刀刃向内狠抓作风建设,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发展危机感紧迫感,做到事事干到最前、时时干到最快、处处干到最优,用争先进位的排名说话,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

  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做到量入为出、节用裕民。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让铁规铁纪成为政府的自觉遵循。

  各位代表,力量源于团结,奋斗创造奇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干成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龙湖新篇章!



名词解释


[1]五个不发生:不发生群众进京赴省上访,不发生规模性聚集上访和到非接待场所上访事件,不发生信访个人极端事件,不发生负面炒作,不发生网上炒作事件。

[2]“三新两特一大”产业:“三新”,即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两特”,即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特色产业;“一大”,即大健康产业

[3]“标准地”出让:带“标准”出让土地,土地出让前,由政府统一组织开展区域评价,根据区域评价结果和国土空间规划制定投资、能耗、税收等标准,向社会公告。企业通过出让取得“标准地”后,须同步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工业项目“标准地”履约监管协议》,企业按“标准”用地,各有关部门对照“标准”实施全生命周期联合监管。如果企业未达到约定的指标值,须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4]“带方案”出让:即土地出让前,政府将城市设计、建设工程方案、功能运营、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等相关条件予以明确,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受让人在取得土地后,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进行施工建设和经营,落实相关的条件和要求。

[5]“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围绕企业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的政务服务事项开展集成化办理,按照“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的要求,采用减少办事环节、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等方式优化业务办理,对所涉及业务表单和办理材料开展梳理整合。对涉及多张业务表单的,合并形成一张申请表单,将所需办事材料重新整合,避免同一材料重复提交,最终确定申办该“一件事”的一套办事材料。

[6]“高照险”: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

[7]“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

[8]龙湖现代产业园区外砂片区“一横五纵”:“一横”指南砂路,“五纵”指蓬湖路、外砂路、竖五路、竖六路、竖八路。

[9]科技型企业“3+N”服务:“3”即银行、税务、科技三个部门,“N”为企业实际需求,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部门联动,联合成立专家顾问服务团队,对重点企业提供“一户一策”高精专个性化服务。

[10]“秒批秒报”:“秒批”是指申请人通过网上、指尖、自助终端等渠道提交申请信息后,系统后台实时对比核验申请信息,自动做出审批决定并将审批结果及时主动告知申请人、“即申即批”的无人工审批服务模式。“秒报”是指申请人通过网上、指尖、自助终端等渠道进行办事申请时,通过系统后台调取数据、推送电子材料、承诺受理等方式,使申请事项实时完成申报的“即申即报”服务模式。

[11]“1359+”工程:在龙湖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指一个枢纽——汕头高铁站枢纽;“3”指三座大桥——潮汕大桥、长津大桥、新金津大桥;“5”指五条轨道交通——汕汕高铁、漳汕高铁、广澳港区疏港铁路、汕头至潮州东城际、汕头至揭阳潮汕机场城际;“9”指九条道路——金鸿公路龙湖段品质提升、泰山路二期快速改造、兴安路、龙江路、南岭路、昆仑山路、迎宾路、外砂路、东兴路;“+”指韶山路北段、金新北路(嵩山路至泰山路)、长江路东延、玉山路等一批断头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

[12]“新强师工程”:《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新强师工程”,该工程提出三大具体目标,即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3]“千师访万家”品牌:覆盖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家访工作。

[14]“三区三线”: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