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艺
2015-05-08
区地方志办

  潮汕抽纱  潮汕抽纱生产工艺,于光绪十三年(1887) 由外国人传入。初时,采用揭阳土织布进行加工,生产多种花饰图案的工艺品。嗣后,英国人“萊医生娘”来汕传授了老团花、扎目、钩针花边、塔足花边等数种手艺。其产品增至圆台布、茶罐帽、茶几布等日用小件。光绪二十六年(1900),汕头海关妈屿引水员的德国夫人从国外购进原材料,供给入教会的教友制作抽纱产品,寄往欧美销售。从此潮汕抽纱业开始了规模化的生产,逐步发展成为潮汕地区一大行业

  潮汕抽纱业历史最旺为1981年。在手工类工种方面,擂花、索墘历来为鸥汀的拿手工种,外砂、新溪一带则是通花产品的生产区。

  外砂织席  外砂镇织席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工艺精细、草质柔软、夏凉冬暖的特点而闻名,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已驰誉海内外。

  昔年的外砂地处海滨,连绵的海滩盛产芏草,是织席的原材料。据嘉庆《澄海县志》卷二十三之物产上载:芏草,俗名咸草。见《尔雅》。郭璞曰:“生于海滨,南越人用以织席。”另据新编《澄海县志》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开始,外砂人采用当地海滩地带盛产的咸草打绳,使用简单的竹器工具织席。咸丰十一年(1861),外砂凤美村派人前往丰顺学习木规织席,此后始用咸草和黄麻线织成草席。外砂乡凤美村人陈炳河先后发明了色席和印花草席。将咸草事先分别染上红、蓝、黄、绿等各种颜色,然后按一定图案编织成彩色草席。后来,下蔡村蔡壁南设计出了“双凤朝牡丹”等100多个印花图案,印花草席进入兴盛时期。外砂草席纯手织而成,工序繁多。依次是:破草、晒草、压直、拣草、布经、规席、印花、蒸汽、推实、修剪等十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考究。据年90岁的凤美村织席老人陈祝浩介绍,从海边割回咸草后,用小刀把一根根如电话线粗的咸草剖开成两半,经过两三天曝晒后压直,然后按长短优劣分拣,一般50公斤的新鲜咸草已剩下不到5公斤的原料。接着用黄麻绳在木规上布好经线,然后进入织席最为关键环节———规席:一人用“席批”送草,一人用“席规”将一根根咸草编织成席。这一环节需要两人合作完成,编织一张草席需要近两小时。编完后进行套色印花,再放进蒸桶蒸汽,增加图案的色牢度。晾干后再从上至下将席草推拉使之密实,最后再行修剪完成。

  鸥汀剪刀  鸥汀剪刀,曾经驰名海内外。过去,潮州有民谣:“鸥汀剪刀,有钱买无,无钱勿捏,捏了臭初(腥)”。其意为:有钱难买到,没钱别动它。鸥汀剪刀因选料好、打工精细,具有轻巧、锋利、耐用的特点,深受潮汕绣花女工的喜爱。

  昔时鸥汀剪刀小作坊主多数来自兴宁、梅县。其中最出名的是鸥下村妈宫前“裕利号”和灰路头的“元利号”。裕利号的师傅,人称“龙师”,打出的剪刀既锋利硬度又高,可以剪铜币,产品供不应求。除供销潮汕外,还远销海外。不少东南亚的华侨回乡探亲,便要买上几把至几十把,带回以作家用或当礼品送人,因而鸥汀剪刀也名声远播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鸥上村成立下蓬剪刀社,属当时郊区二轻局的企业,生意也十分红火,为防锈、美观、耐用,该社还研制出剪刀表面“发蓝”的新技术。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