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2015-05-11
汕头市龙湖区地方志办公室
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网站

  灯谜  潮汕历来猜谜斗智之风甚盛。逢年过节或游神赛会,搭棚猜谜,在城乡形成风尚。龙湖区鸥汀街道、新溪镇颇为活跃。

  鸥汀灯谜,在全盛时,几乎村村有谜台,春节至元宵,谜事不断,谜台一个挨一个,鼓声咚咚不绝于耳,其乐融融乐此不疲,这项活动大大活跃和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鸥汀街道成訽_4立后,收集整理出《鸥汀灯谜》共6集,1998年1月30日,鸥汀灯谜组代表龙湖区参加汕头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灯谜会猜活动。

  新溪灯谜组是澄海及龙湖谜坛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有着良好的谜艺和谜风,灯谜活动十分活跃。1960年起,灯谜组共创作灯谜近2万多条。其中,谜社社长李坤钿一人便制作灯谜近8000条。1997年,新溪灯谜组曾应邀参加“澄海市迎春灯谜一条街”大型活动;2000年,到澄海市参加迎春灯谜广场开猜。2001年12月, 《新津谜花》创刊号出版。2002年元旦前夕,新溪灯谜协会成立(后称新溪谜社),是日,澄海市文化局、文化馆,中华谜协副秘书长、广东谜协副主席、澄海市灯谜协会会长张哲源,以及新溪镇政府领导班子和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各单位负责人共200多人参加庆典,并举办大型灯谜射猜活动。2003年,新溪谜协由李坤钿负责,会员10人。

  纸影戏  潮汕的纸影戏是一种提箸木偶戏,也称皮影戏、皮猴戏。原始的纸影戏是用纸板或皮革剪成人物像,涂上各种色彩,背后连结竹箸,由艺人在棚内抽动。后来,经过改革,将平面改为立体,人物的大小规格,约为六寸、八寸、一尺。

  据史载,自宋代流入潮州,至清代已很盛行。纸影戏的舞台虽小,但布景道具都一应齐全,负责舞台演出的叫“抽安仔”、一般由两三名艺人操作,还有全套的锣鼓乐班,10来个人的演出队伍能夜以继日地演长连戏。昔时,在龙湖区域内的影戏班都是半职业或农民农闲时临时组合而成。

  后期的纸影戏,十分逼真,集锦真人演出。因为棚面、布景、服装道具、锣鼓音乐甚至剧目,基本上都是与人戏相同,可说是剧团的缩影。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纸影戏经艺人们的改革,唱戏已改为放播录音带,人员少、成本低,成为活跃于农村城乡的民间艺术轻骑队。

  在龙湖区的农村,遇有民间游神赛会的民俗活动,皮影戏仍成为当地群众所喜爱的文化形式。这些皮影戏班基本都是他乡的民间闲散艺人组成。

  标旗队  潮汕标旗队与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组成的队伍,是潮汕一带农村节日或庙会民俗活动的重头戏。它以巡游的方式在乡间集镇中游行,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

  标旗队由潮州大锣鼓开路,随后是潮乐管弦队伍,标旗队紧跟其后。标旗队一般分4人撑,2人撑和1人扛,标旗队后面是八宝花篮担,炮仗担等等。标旗由丝绸缎面料制作,上面镶绣着“大地回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祈福语,还有一些时尚标语等。标旗的旗杆由新砍的带叶青竹作标竿。大标旗尾首各2人抬着,中标旗2人抬着,小标旗则单人扛。每支标旗的前端挂结着一些本地土特产或工艺饰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挂件物品实际是当地名、优、特产的大展示。扛旗者均是本乡妙龄少女。她们或着旗袍、时装,或穿民族盛装,随着前面的潮乐节奏而步履姗姗。八宝花担篮则由小女孩或男童挑担。标旗的面数多少和花担数量各不同,视活动规模或经费多寡而定,一般不会少于16面和12挑担。

  潮汕有一句“抢头标”的俗语,“头标”就是指标旗队伍中排最前面的标旗。标旗队巡游活动都是民间集资组织的。民间集资当然有出资的多寡,“头标”就看谁出钱多,谁的标旗就排在前面,其意义在于“鸿运当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湖地域各乡几乎都有自己的标旗锣鼓队,规模大的乡甚至建两班。此类民俗活动都为政治服务,经常参加庆祝活动。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逐年宽裕起来,这种民俗巡游活动及规模逐年呈发展趋势。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