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戏班
2019-06-05
区地方志办

  龙湖地域内的戏班组织最早是外砂,始创于清代中期。最先由澄海上蓬金砂乡(今外砂) 凤美村人起戏组班,时有“四顺”、“六顺”、“八顺”3个班。约清道光年间,外砂蓬中村谢之春把“六顺”和“八顺”班合并,改名为“玉正兴班”。清同治三年(1864),华埠村陈杰正组班,计有“老正兴班”、“中正兴班”、“正华兴班”。同治九年,因潮州总兵方耀(普宁人)在外砂清乡时,为解纠葛,班主将整个戏班作为礼品,送与方耀。陈杰正长子陈义大又从外地买进正丰班,并更名为“老正兴班”。其时已有名演员老旦乖脯,乌衫勇盛、和顺,小生造坚、唐生,净角才忠等。主要剧目有《蒋兴哥休妻》、《两凤争鸾》、《烈女报夫仇》等。清末,凤美村人再度组织三正顺香班。不久,该戏班又转卖给凤窖人陈家泽,而自己又再办中正顺香班,名演员有乌衫清正,小生芫荽,代表性剧目有《桃花案》、《孟丽君》等。同期,李厝村武秀才王泽鹏组起“正顺香班”、“新正顺香班”及汉剧“新天彩班”,名演员有青衣崇喜、汉藩,小生松青,代表剧目有《三娘挑经》、《白高粱》、《三戏白牡丹》等。民国初期,有林厝村王倦向沙尾李(今汕头市金砂乡)买进老元正班。1926年,东溪村人王锡岑将潮剧玉来春班与王俊人、王成喜等组建青光潮剧社;上社岭南学校王盛辉组建岭南潮剧社。这些剧社在革命潮流影响下,纷纷上演反映现代生活的“文明戏”,如《送郎北伐》、《兄弟从军》等剧目。

  从清代中叶至抗日战争前夕,仅外砂各乡的潮剧戏班就有15个。这在当时澄海县来说已达到鼎盛时期。这时期,各戏班四出演出营业,活动范围很广。每年开春以后,戏班多到江西、福建等毗邻省市巡回_________惕演出,或在潮汕本地演出。至腊月末,各戏班归回家乡拜神聚餐,称曰“煞鼓”。正月起又在家乡一带演出,盛况空前。时常是一村同时请了几台戏班比赛演出。随着汕头开埠与海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砂的潮剧班也相继赴东南亚一带演出。中正兴班于1918年和1925年先后两次出国,辗转于香港、暹罗、安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颇享盛誉。1939年,潮汕沦陷后,戏班因生意萧条,日食难度,大多不得已而散伙。如老正顺香班、三正顺香班此段时间,在潮阳、揭阳一带谋生不得,只好外出至海陆丰、福建一带演出,生活仍难解决。老正顺香班不得已而廉价卖给莲阳北湾村陈遂良,三正顺香班卖给莲阳陈雄。后陈雄再卖给汕头“色味罐头厂”经理陈春富(凤窖人);老元正兴班卖给澄海溪南陈汉英。

  自20世纪30年代起,潮剧戏班活动也很兴盛,他们大多由潮乐间馆转为戏班。如下蓬的鸥下乡老艺人许之翰、林廷建、许耀强所组织的巧闲乐馆,与当地戏班组成剧社,开展活动。在抗战时期,他们组成“偶然剧社”,原为清唱班,1945年发展为剧社。1947年,改称“社会宣传音乐组”,经常排练节目,演出剧目有: 《玉堂春》选段、《火树美人》、《双玉鱼》等。

  1951年,废除班主制,烧毁童伶卖身契,实行工人自主管理。三正顺香班改为国营剧团,改称三正顺潮剧团。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期间,由编剧林邵贤、周艾黎整理的《火烧临江楼》由香港的导演拍成电影,成为潮剧第一部电影戏剧片。

  老正顺香班新中国成立后也改为国营剧团。1958年,划归汕头市,改称汕头市潮剧团。著名艺术表演家姚璇秋是该团在1953年发现、培养而逐步成才___________的。除上述两个国营剧团转入广东潮剧院和汕头市潮剧团之外,其他多个业余剧团仍然活跃在当地村镇。在下蓬镇,当时较上规模的有鸥上、鸥下、渔上、官一、陈厝合、辛厝寮、浮东、浮西、东墩、金砂等(其时浮东西、南北墩、金砂仍属下蓬辖区内)。演出剧目大多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古装长剧和现代戏。如鸥上剧团的《白蛇传》、《逼上梁山》、《妇女代表》;鸥下剧团的《黄双孝》、《程婴救孤儿》;渔上剧团的《赵少卿》、《江秀卿》;官一剧团的《文武香球》、《张机器》;东墩剧团的《白毛女》;金砂剧团的《小鹏儿》;陈厝合剧团的《搜楼》等。当时政府也经常组织汇演评比,评选出优秀剧目参加澄海县或汕头地区的文艺汇演,文艺气氛甚炽。

  文化大革命初期,潮剧团被视为封资修黑窝而受批判,许多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受到不公正对待。尔后,各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其时主要是移植潮剧样榜戏及现代潮剧,如《迎风山》等。因随着文化革命的结束,宣传队解散,但民间的潮剧潮乐活动仍生生不息。

  1989年4月,汕头特区龙湖行政管理局成立龙湖业余潮剧团,在潮汕农村集镇中演出。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