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龙湖廉政网 > 廉政论坛
清风拂面 勤政爱民

来源:龙湖廉政网 发布时间:2018-11-02

  “茅屋三间,半藏农具半藏书;几薄田亩,一望春风一望雨”,这是后人为颂扬清代廉吏王尔烈而作的一副对联。王尔烈恪守心如清水、行如白玉的操守,非法不为、非义不取。今天细品他的故事,委实发人深省。

  读书万卷,涵养静气。王尔烈有才而廉明,博得“双肩明月”之誉。“有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与时俱进。在喧嚣的世界、浮躁的社会里,把“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书,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修身立德的摇篮。读书,可汲取前人智慧,观古达今;了解世界走势,知己知彼。无论多忙,一定要挤时间学习,静下心来读点书。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正像深水表面,总是波澜不惊。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领导干部要学会在日程表里辟出一块安静的绿地,静下心来考虑战略问题,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用陈云同志的话说,就是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这应当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头绪繁杂的情况下,更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身居要位,不贪不占。嘉庆帝让王尔烈掌管铸钱之事,以为“在那里任职3年,也许就富有了”。但他没有利用这一肥缺“近水楼台先得月”,赚得钵满盆满。王尔烈桩桩件件,秉公办事,绝无偏私,即使生活清贫,终不肯做那些蝇营狗苟之事,从不为自己谋置宅地田产,从不仗势聚敛钱财,保持清廉洁白的高风亮节。作风决定形象,作风决定成败,小节也决定成败。“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许多人在第一次收钱、第一次出轨时心里都矛盾过、挣扎过,但只要有了第一次的先例,后来就会习以为常、越陷越深。小节不守,大节难保,最终滑出多远连自己都没法预料。每位同志务必把握好友情交往与行贿受贿的界限,坚持秉公用权、为民用权、按程序用权,决不能搞“暗箱操作”、“台底交易”,以权谋私,决不能把党和群众的监督看作是与自己过不去,心存抵触,拒之甚远。思想上要欢迎监督,行动上要接受监督,闻过则纠、有错即改,使组织和群众监督成为自己拒腐防变的重要屏障。

  自奉俭约,凛然正气。王尔烈告老还乡时,捡了修皇宫剩下的破砖烂瓦,驮回去盖房住,其夫人在俸禄不够用时织布自食其力。这确实是一种无私忘我、行端影直的净气;是一种铁骨铮铮、腰杆挺直的骨气;是一种境界升华、气度宽宏的大气;是一种敢于碰硬、敢于攻坚的勇气。首先,正气在身,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无欲则静,心态平衡,心有定力,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其次,胸怀广阔,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在工作上不断进取,生活上知足常乐,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讲操守、重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心系苍生,爱民恤民。王尔烈将嘉庆帝拔给他以瞻晚年的地厘税办了义学,即使在野,也不忘梓民疾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认真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呼声,是了解社情民意、衡量为政得失的有效途径。对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应该乐意听、耐心听、带着感情听。善于从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听出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当前状况同人民群众愿望之间的差距,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当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依据,认认真真思不足,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定决策、办事情的标准,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沧海正横流,策笔敢忘天下计;云霄一羽毛,耕桑长见古人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八个方面作风建设与清代廉吏王尔烈的故事有曲工同妙之处。以史为鉴,颂清扬廉,历代贤哲名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故事犹如清风拂面、春雨滋润,荡涤着世间万物自新向阳!

 

(作者:中共龙湖区委直属机关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