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 > 龙湖非遗
《鸥汀金洲对联墨制作技艺》(区级非遗项目)


信息来源: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4-07-10     点击数:-

e596a8d0f7d34da8aab4abfb4f4269e6(20240305-110342).jpg

潮汕地区贴对联习俗源自中厂原文化源流,融合了潮汕本土的人文风俗,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独特的潮汕民间文化。清代乾隆版《澄海县志》有:“除夕祀先燃爆竹以辟疫,门饰荼垒春联”记载。地处韩江支流梅溪河东岸的鸥汀金洲村,自清代同治年间以来,村民多以制墨写对联营生,世代相沿相习,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制墨写联技艺,成为远近著名的对联村。

金洲对联墨最先的原料系采用柴草灶的烟囱灰、鼎灰作为黑色颜料,米酒的酒头(高度酒)为溶剂,生松香作为树脂光亮剂。后来随着炭黑粉(乌烟)和酒精的出现,逐步取代了原先的烟囱灰和酒头(高度酒)。

李仕丰,1935年出生于鸥汀金洲村一个制作对联家庭, 1947年初开始跟随父亲学艺, 1952年自主开档经营对联,率先采用成品化的炭黑粉(乌烟)和酒精,替代原始的烟囱灰和酒头,炼出的墨水行笔畅滑,字体更加厚实黑亮,乡里同行纷纷向其取经学艺,李仕丰因此也日渐扬名,发展成为全家参与的家庭作坊。1979年初金洲村人李培贤到李仕丰对联作坊帮工学艺,经过二年多时间的跟师实践,熟练掌握了炼墨写联技艺, 1982年离开师傅自主经营,带领家庭成员从事制墨写联为职业。鸥汀金洲村人李松彬,自幼受村里墨香文风的熏陶,对炼墨技艺有大概了解并练出一手好字。2000年7月,高中毕业后拜李培贤为师,学习对联墨炼制技艺,经过一段时间的跟师实践,学成了炼制对联墨的全套技艺, 2001年自主开设对联作坊,期间还多方求教村里的炼墨好手,广取众家之长,成为金洲炼墨的后起之秀。2021年被村民选举进金洲社区居委会工作后,开始对炼墨技艺进行整理记录,并手把手将技艺传给村里的新生代,先后收取同村新生代李子琳、李晔淮为徒弟。

鸥汀金洲炼制对联墨和书写对联技艺,全部系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低微。近年来受机械化生产的工艺对联冲击,市场份额日渐萎缩。加上炼墨、写联技艺制作难度高,学艺时间长,年轻人大多不愿入行,从业人员年龄偏高情况,出现传承梯队青黄不接、经营维艰的濒危境况。对此,金洲经济联合社多方开拓社会资源,扶持该村的炼墨写联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文化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被评为“汕头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汕头日报、汕头都市报、香港东方日报、汕头电视台等媒体都先后作了专题报道。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