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
非遗项目潮语古文吟诵采录记
文/李楠
李楠,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教师,汕头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非遗项目潮语古文吟诵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度汕头文艺奖获得者,《潮汕书法史稿》作者。
走进澄海隆都,穿行在国家级古村落前美村之中,宽敞的巷道里,一座侨宅跃然眼前。侨宅的主人是陈立松先生,他是一所中学的退休校长,八十岁出头,身体轻健,多才多艺,思维敏捷。
我以汕头市非遗项目潮语古文吟诵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向陈老道明来意,陈老一家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一通寒暄之后,陈老也开始接受我的采录。
潮语古文吟诵自古就在潮汕地区传承不绝,但在近代之后趋于式微,目前能接受采录的传承者寥寥无几,能够采录到的古文篇目也极少,所以我对今天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陈老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随初中语文任课老师学的潮语古文吟诵,数十年过去了,文句依然琅琅上口。他较为熟悉的篇目有《三峡》、《捕蛇者说》等。《三峡》是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的古文名篇,这两篇都是初中语文的经典篇目,我之前未曾采录过。
陈老说,他以前上课时,是先用潮语将古文吟诵一遍再开始讲授课文的。这样学生可以对比文章的传统读法和新读法,感知更全面。古文当中有很多潮语文读的字音,和现在白读的潮语字音不同,比较讲究,有一开口文气自然扑面而来。文章深情处,兴致一来就拔个高音,学生一听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情感。字句高低长短随着现场情境的变化而不同,是很灵活的。这些是传统古文吟诵法的优势。
陈老的吟诵和其理论观点,带上很显著的清代桐城派“因声求气说”的影子,这与潮语古文吟诵的渊源脉络高度一致,可推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几年来我陆续在揭阳、潮州找到了当地年长的传承者并采录了相关吟诵篇目。陈立松先生的吟诵则是我在汕头区域内新发现的本地传承,证实了早在几十年乃至更早的时间,汕头本地就有潮语古文吟诵的传承事实。汕头、揭阳、潮州粤东三市均有潮语古文吟诵的传承者实证,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喜的发现。至此,我这次的采录工作也就圆满完成了。
回程中,夕阳的余晖洒在隆都乡间的稻田上,一大片闪光的、耀眼的、斑驳的明黄色块随风摇摆起伏。希望在潮汕这片热土滋养下的潮汕文化,能够再次迎来丰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