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
指导单位
龙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
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
承办单位
龙湖区粤文坊(星旅居)
四合书院
展 期
7月28日-10月27日
地 址
新溪街道上三合村四合书院
阿雄(张继雄)
1990年汕头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2006年-2008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2017年入住北京宋庄;2018年回汕头从事艺术创作。
吴至录
号乐斋、载庵;2016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导师曾翔先生;2022年获韩国全州大学文学博士。2023在汕头翰苑举办《游目骋怀》书法个展;发表《傅山书法美学研究》等论文。
浪花(序文)
当这个词闪现时,有阿雄哥在海边骑行拍照的画面感,背景音乐有点像《沧海一声笑》,而浪花在夕阳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赤足在海滩行走,望着无边的大海,空中漂浮的白云,波涛溅起浪花,如同交响曲…浪花不知道怎么形成的,可能有一股力道,在不知不觉中推波助澜,或于波涛浪尖,或于风浪中,或于海滩出现、消亡。每朵浪花都有形状,虽然很快化为泡沫,一瞬而已,却也存在过。漂泊,随处浪荡,随波逐流,最终以一朵浪花的形式存在,很快又消失。有时,等待汇入新的波浪…来无踪,去幻化,没有轨迹可寻,以光阴而论,万物何尝不是。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我未见过最嵯峨的大山,见过的山川形势只是普通而已,而却也留连过“山阴道上”。我曾几次随邮轮出行置身茫茫大海,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生长在海滨邹鲁城市,虽没经历大风大浪,却常见识大海的宽广,等长大后更加喜欢海的博大。每每看到浪花,便会想起故乡的海浪,也许每朵浪花的归处属于故乡。潮汕的海洋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我长年居北方,未能深得其中原由,直到回归汕头,从秦牧散文,从红头船,从侨批文化甚至潮剧在南洋的传播开始重新审视,就如一点一点浪花,汇成印记;潮汕人具有的海洋文化,无论在海内外那种拼搏精神都值得被铭记。乡居,想静下心来生话,创作,一切很是惬意,然而还是融入群体,重新定义,如投入静水的一粒石子,还是会激起的一丝涟漪…我好临书石门颂,其作原在汉中褒谷,后移入博物馆,在今陕西汉中褒谷中的褒河山崖,原有“衮雪”石刻。建安二十四年夏,曹操西征汉中,经过此地时,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河内乱石,喷沫飞溅如雪团之状,便题写了“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快意如此,如同人生种种,何尝不是这样呢?浪花又是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江间波浪兼天湧”,(杜甫)“涛声汹涌如雷鸣”(陆游)古今描写浪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从一开始写的豁达到用两句诗强烈一点的表达下情绪波动,如同涛声拍岸,卷起千堆雪,耳边仿佛响起《上海滩》的主题曲…江海河流亘古,而水流形态无时无刻不同,形态各异。浪花也有情绪,有时,形成风暴,形成飓风,裹身其中,推翻一切!然而风平浪静面对满目疮痍又于心不忍,回归本质。白云朵朵,沧海一粟,浪花起起伏伏,浪淘尽世间事,何不如快意人生,平凡生活。金刚经偈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为序!
载庵2025年7月3日稿
佳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