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
潮语古文吟诵承载着潮汕地区的文化基因,既是中华经典文本的活态演绎,更是潮人精神世界的声韵载体。其即兴特质与潮语音韵天然契合,在平仄起伏、长短抑扬间构筑起独特的文化记忆场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项承载着潮人集体文化认同的诵读技艺,正面临传承断层与技法流失的双重危机。能够运用潮语吟诵古文名篇的人寥若晨星。为此,长期以来我和学生们进行了潮语古文吟诵的采录工作,先后在揭阳、潮州、澄海、濠江地区找到几位掌握潮语古文吟诵技艺的老人家,并对他们的吟诵开展采录。随着采录工作的开展,一幅“潮语古文吟诵传承分布图”也就慢慢展开,逐渐形成较清晰的轮廓。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潮语古文吟诵这项古老的非遗项目,其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关注和喜爱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保护和传承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汕头市“潮语古文吟诵”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楠
走进濠江区一座幽静的小区,我们有幸拜访了86岁高龄的吴宏忠老先生。作为一位潮汕文化爱好者,吴老常年坚持潮语古文吟诵和书法创作,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他在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气度不凡。此次拜访缘起于我在抖音平台偶然看到吴老用潮语吟诵古文的视频。由于我在初中阶段在风吟社接触过潮语古文吟诵的学习,略知方法,更深知保护与传承潮语古文吟诵之难。我当即联系了我的指导老师——汕头市"潮语古文吟诵"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楠老师,向他说明了情况。几天后,李楠老师告诉我,他已经和吴老的孙女取得了联系。通过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介绍,在吴老一家热情接待下,我们于2025年7月24日登门采录。我很荣幸负责活动记录。潮语古文吟诵俗称“读书歌”,是流传于潮汕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古文诵读方式, 2022年5月,潮语古文吟诵列入汕头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11月,李楠被认定为潮语古文吟诵非遗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潮语古文吟诵在澄海、揭阳和潮州三地已有采录成果,但濠江地区的采录工作尚属首次。吴老回忆道,1955年前后他就读于河东书院(现达濠中学)时,师从陈盛增先生(因年代久远,先生名讳只记得潮语读音)学习潮语古文吟诵。当时课堂采用潮汕话授课,《桃花源记》、《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归去来兮辞》等经典篇目都是必修内容。吴老提到,自己在每次吟诵的时候,气息、节奏和调子都会略有不同。这是潮语古文吟诵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不定调"。在潮语古文吟诵中,"不定调"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指的是吟诵者不固定使用某种特定的曲调或旋律,而是根据文本内容、个人理解、情感状态以及方言声调等因素,进行即兴的、富有变化的吟诵。潮汕话本身音韵丰富,"不定调"的吟诵方式能更好地展现其声调之美,避免因强行套用固定旋律而破坏方言的韵律感。在气息和韵调的运用技法上,吴老谈到了其它潮汕本地口头形式,例如祝文诵念和歌册,对其潮语古文吟诵也产生过影响。在吴老的盛情邀请下,我们采录了吴老吟诵的《滕王阁序》。只见老先生正襟危坐,气韵悠扬地将这篇千古名作娓娓读来,李楠老师全程专注聆听。通过此次采录,我们填补了濠江区在潮语古文吟诵采录上的空白,也进一步丰富了潮语古文吟诵的传承内容。
吴宏忠先生吟诵《滕王阁序》的采录过程
归途中,望着澄澈的蓝天,我深深感受到:潮语古文吟诵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像这明媚的阳光一样,在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采录人员与吴宏忠先生(中)合影,右是李楠老师,左为作者